为什么杜甫会写这首《石壕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0 19:16:32
本诗作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当初战争还在打,而且很惨烈,到处抓丁是史实.杜甫在760年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洛阳回华州的路上,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怵目惊心,根据事实用“诗史”之笔,
这首事是诗人定居成都草堂是写的,抒发了诗人对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喜悦之情.《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安史之乱中全国乱战…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见到此景…并有亲身体会…故作…
这是思念故乡的表现,并不是说月亮一定是故乡的才明亮,是一种象征的手法.
人家只是过路人,不承担赋税的责任.何况他还是有些身份的.老妪和老头用今天的话说是住家户.打个比方你到农村亲戚家做客,村里要摊泒,会叫你去吗.
当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此诗正是投宿石壕时所作.他的身份是华州司功参军,不会被抓.
这里,已没有了过往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凄凉的寂静,风,一阵又一阵的吹过,它,在向人哭诉,哭诉这里发生的一切,小树们纷纷点头表示赞成.是的,它们从小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它们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屋里,
是滴,你说的太对了.古往今来,抓丁拉夫都是从来都是针对小民的,国军就是经常抓平头百姓. 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长安、洛阳两京虽然已被收复,但是叛军安庆绪(安禄山的
可能因为杜甫是个文人吧,而且,在当时他应该就是很出名的了.当时诗坛上就有"李杜"之称.满意的加为最佳答案啊!
你怀疑得好,但是也说明读书不仔细,对杜甫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了解.事实上你只要看第一句“暮投石壕村”就知道作者只是路过石壕村,在此借宿,诗的结尾也写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其次,你说杜甫是个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再答:杜甫当时是当官的所以不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
古人的名字有很多种形式,字、名、号等.如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子美就是杜甫的字,名与字一般都是相关联的,如“甫”有美好之意.所以,就叫子美.百度百科上有相应的古人名字知识介绍,你可以去
主要还是因为杜甫的诗多与社会、民生等有关.“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为流浪中的杜甫他是政府官员
批判黑暗现实,应该是现实风格的吧········
杜甫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他似乎在弄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后,只能无语地站着,站在那儿看差役带走哭泣的老妇.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心忧黎元,可最终自己渴望庇护的对象却在自己眼前被抓赴战场,自己却什么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