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位移测焦距时物象间距必须大于4f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5:54:15
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这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看到的显微镜是倒像,正常情况下应该往左下移动,倒像就要向右上移动,简而言之就是“物象偏哪里就向哪里移动”
d靠得越近放大背负越大
物象间距不变,像一直缩小
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聚于焦点太阳光可以看做是平行光,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这个光斑就是焦点,它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望采纳~!
如果把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前面点上一根蜡烛;此时,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是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面好像有蜡烛.这是因为光源处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了视觉,我们感到
凸透镜成像公式为1/f=1/u+1/v,则1/f=(u+v)/uv,f=uv/(u+v),u+v≥2(uv)^(1/2)则2f≤(uv)^(1/2),所以L=u+v≥4f.仅当u=v时,取“=”.由于
物体总是趋向于保持其原有形态(自然形态),及r=Ro的形态.分子间距r0时,斥力减小比引力快.否则物体就会无限的扩散或压缩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然外力是可以破坏物体形态的).就像弹簧一样,当被压缩时,
1、对光对光要采用反射光,根具光的亮度来选择使用平面镜还是凹面镜(光强:平面镜光弱:凹面镜)2、放大倍数可以通过调换目镜和物镜来放大倍数.3、玻片标本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物象位移的关系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
右上方,诀窍就是物体在视野哪个方位就往哪边调.这是我原来高中老师说的,没错!
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有的时候要乘二,求的是成像的距离.
原理上是可以用两个相同焦距凸透镜构成望远镜的,不过放大率是1,远方物体看起来的大小和直接用肉眼看是一样的,没有实际意义.实际的望远镜的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的小得多,用它来放大焦距很长的物镜所形成的实像.物
红光,因为红光的折射率小,发生被透镜折射的时候,发散偏折的角度就小,平行光出来以后,被汇聚的程度就小,所以需要更长的距离进行汇聚,这样测出来的焦距就长!
已能看到物体,这时就不能再调粗准焦螺旋了,而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1/u+1/v=1/f是不?u+v0的解吗?
不是共轭法,是运用物像共轭对称性质,是二次成像法,或称贝塞耳发法.由物像共轭对称性质的到透镜焦距f=(D^2-d^2)/(4D).其中,d是两次得到清晰的物像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所以d是大于零的,如果
因为移动透镜前后都要要呈实象,由1/u+1/v=1/f,临界情况是u=v=2f,只有大于4f时才能满足实验要求.但大多了测不准,所以略大.测凹透镜时要加一个已知焦距的辅助凸透镜.
第一,当物体在二倍焦距时,会成等大的倒立的实像,这时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一半就是焦距,所以可以用二倍焦距成等大实像这一原理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第二,当成像的物体近似无限远时,比如太阳,那么凸透镜成像
你知道吗?物像之间距离最小是4f,也就是当物体放在2f,像也在2f处时,此时只能成一次实像.其他成实像时,即成两次实像,物像之间距离都大于4f.这是透镜成像规律,默认:u>0、v>0、f>0由1/u+
你说的是天文望远镜吧,因为物镜的目的是为了集中更多的远处物体发射或者反射的微弱的光线,以使之能够形成清晰的像,所以物镜的面积大,相对来说焦距就得长;但是目镜就不需要了,只要物镜能够成像,目镜焦距很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