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点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 点e在边bc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21:27:52
如图,点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 点e在边bc上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是射线AB上一动点(从点B出发沿BG方向运动)连接PD

存在.讲因为△BEF中的EF那条边也是□PDEF的其中一条边,那P点向G点移动,当P点完全与G点重合的时候,FE那条边已经变成了一条平行线,FE变成了平行线,那△BEF就会变成一个梯形(BEFG).当

如图,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纸片,点P在边BC上,折叠纸片是点A落在点P上,BP=5cm.求AM的长.

过N点做NG⊥BA∵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AB=12设AM的长为X,则BM为12-X∵四边形PMND'是四边形AMND的折叠图形∴AM=PM=X在Rt△BPM中有PB^2+BM^2=PM^22

(2014•丹徒区模拟)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A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是点Q,

(1)答:2,2−1.(2)①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CD=90°.∵Q点为A点关于BP的对称点,∴AB=QB,∠A=∠PQB=90°,∴QB=BC,∠BQE=∠BCE,∴∠B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对称中心为点P,

再问:对称中心是什么?再答: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1,E为CD的中点,P为正方形边上的一个动点,动点P从A出发沿A⇒B⇒C⇒E运动,最终到

由题意可知:当动点P从A运动到B时,S△ABE=12×1×1=12,当动点P从B运动到C时,S△ACE=12×12×1=14,由于14<13<12,因此满足题意的点P的位置只有两种情况(2分)①当0<

(1)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连结BD,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B与D关于直线A

⑴PB+PC最小=DE=√(AE^2+AD^2)=√5⑵PA+PC最小=AC‘=2√3.⑶作P关于OB的对称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连接P’P‘’交OA、OB于Q、R,根据对称性得:OP‘=O

如图,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上一动点(P与A、C不重 合),点E在射线BC上,且P

正方形对角线与边夹角45°,等腰三角形PEB的高为1-x/根号2,底边长为2乘以根号2乘以X面积为相乘除2.X大于0小于根号2X=根号2/2时最大

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P为正方形内一动点,过点P且垂直于正方形两边的线段为

第一个问题:∵ABCD是正方形,又EF⊥AD、GH⊥AB,∴容易证得:ABFE、ADHG都是矩形,∴BF=AE、DH=AG,又AG=AE,∴BF=DH.∵ABCD是正方形,∴AB=AD、∠ABF=∠A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在AB、CD上分别取点P、S,连接PS,

x+y=大正方形边长因为pqrs是正方形,四个三角形全等由此推出答案.

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点E是AD的中点:动点P从点E处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E→A→B→C运动,

1)在AB上,设s=kt+b由题意得:4=2k+b8=8k+b得:k=2/3b=8/3所以解析式就得出了.在BC上时设s1=k1t+b由题意得:0=10k+b,8=8k+b所以函数解析式求出来了.2)

如图,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点(P与A、C不重合),点E在射线BC上,且PE=PB.

证明:(1)①过点P作GF∥AB,分别交AD、BC于G、F.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四边形ABFG和四边形GFCD都是矩形,△AGP和△PF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D=FC=FP,GP

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A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是Q,连接PQ.DQ.CQ.BQ

(1)A点与Q点沿BP对称,AB=BC=BE,∠BQC=∠QCB,∠BCQ和∠QCE互余,∠BQC和∠CQE互余,∠EQC=∠QCE;EC=EQ.同理EQ=ED,所以E是DC的中点.在▷P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E为CD边的中点,P为ABCD边上的一动点.动点P从A点出发,沿A---B---C-

1.用正方形ABCD面积-除△APE外的3个小△PB=X-1PC=2-X则△ADE=0.5*1*0.5,△ECP=1/2-X/4,△=X/2-1/2△APE=Y=1-1/4-1/2+X/4-X/2+1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1,E是CD边上的中点,P为BC边上的一动点

(1)当CF=4时,由切线的判定定理可知,AD,BC均是半圆的切线,故FB=FM,AE=EM.设AE=EM=X,过E作BC边上的高,由勾股定理可列:(X-2)^2+6^2=(2+X)^2解得:X=4,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cm,点P从点A出发沿AB向点B运动,点Q

1)已知DQ=x,AP=x,设矩形ABCD的面积为S1,三角形APQ的面积为S2,则有S1=10*10=100S2=1/2*AP*AQ+=1/2*(10-x)x,所以S=S1-S2=100-5X+1/

如图(1),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P在AB上从A向B运动,连结DP交AC于点Q.

证明:(2)解法一:△ADQ的面积恰好是正方形ABCD面积的16时,过点Q作QE⊥AD于E,QF⊥AB于F,则QE=QF,12AD×QE=16S正方形ABCD=16×16=83,∴QE=43,由△DE

如图,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动点(P与A、C不重合),点E在射线BC上,且PE=PB.(1)求证:

(1)在△CPD和△BCP中,PC=PC,BC=CD,∠BCP=∠PCD,所以△CPD全等于△BCP(SAS),所以PD=BP,又因为PE=PB,所以PE=PD.所以∠PDC=∠PBC,又因为PE=P

如图,点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点E在边BC上,且PE=PB.求证:

因为PB=PE,所以∠PBE=∠PEB因为正方形ABCD,所以∠PCD=∠PCB,PC=PC,BC=CD,所以可证得△PCB全等于△PCD所以得∠PDC=∠PBE所以得∠PDC=∠PEB因为∠PEB+

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6,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D(2,0)在OA上,P是OB上一动点,则PA+P

1 ) 过D点作关于OB的对称点D′,连接D′A交OB于点P,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D′A即为PA+PD的最小值,∵D(2,0),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D′点的坐标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