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乡愁的最后一节删去诗歌的主题会有变化吗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5:23:14
余光中从21岁离开大陆,写这首诗时,他离开大陆已经30多年了.人到中年后,有一种少年“想出来”,中年“想回去”的乡愁情感,这正是写作此诗的情感基调.全诗围绕“乡愁”,写了写了人生的四个阶段:小时候、长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按时间顺序写.前三节是对亲人(母亲和妻子)的思念.最后一节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这个你要从余光中先生的背景来理解!余光中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他的乡愁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单薄的对故土的思念;而是具有历史感、地域感、沧桑感的爱国情怀,是对中国文化遗韵的怀思,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
作者把乡愁比作海峡、因为台湾遇大陆分离作者盼望祖国统一、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
解题思路:三篇关于【乡愁】的古典诗歌和感受提供给你具体在解答中。解题过程:1、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
其实这个浅浅的和前面的矮矮的,窄窄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虽然看似浅浅的海峡,目前也是难以逾越的,表达出作者明明只是分隔两岸却也依旧很难实现回到故乡的愿望的悲痛,同时也可以理解成相对于两岸同胞浓烈的感
《乡愁》余光中最后一节把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爱国情感再问:为什么他们多说是家国之思再答:家国之思也是正确的,毕竟余光中对于海峡两岸的隔离,很是伤心,希望台湾能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个也是正确啊。
台湾海峡本来就是浅海峡.浅表达的意思是很容易就可以渡过,但当时的历史坏境却造成了虽咫尺,却天涯的情况.浅字更能在轻描淡写中表现浓重的乡愁,且为这乡愁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再问:台湾海峡很深的!~回答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
乡愁最后一节:诗人借海峡这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乡愁最后一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最后一节】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
不能了,因为”它是诗人“生活境遇的危难和心灵得抑郁不舒,更能激发一个人对命运抗争的力量,而诗就是在这种抗争中萌生的”极其生动的写照.
《乡愁》诗中最后一节把作者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普遍的家国之思.
真正的长城铁固金汤不在八达岭不在居庸关民心所向才是不朽的长城背弃人民那还有雄关丁香花守护在残长城边雄关漫漫历史的长卷沧桑之美残缺得坦然崇山峻岭间记录着1644年结尾精妙.让诗意从深沉中升华.
前三节抒发了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一节抒发了作者对海峡两岸统一的盼望
乡愁海里浪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读静夜思,只感觉它朗朗上口,由于与故乡没有距离,加上少年不知愁滋味,也只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它的含义.异乡漂泊多年之后,才逐渐领悟诗中隐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正如乡愁这首诗
1.詹天佑设计了线路.2.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3.我们因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4.把四级和都是换一下位置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只有把这种热情投入到学习研究中,中国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