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应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5:03:12
应力应变
应力 应变 模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模量是应力与应变之比.对大多数材料而言,模量是个常数.

材料力学中根据应力状态求应变的问题,

25就是其宽度,知道宽度和对角线角度就可以知道对角线原来长度.知道了应力状态和力学参数可以求出在该应力状态下横向和纵向的应变,然后求出新的长度和对角线长度.前后对角线一比较就可求出其长度改变.好了,大

怎么用应力应变计算真实应力应变

其实就是将其理论值在实践中的放大或缩小而已,这是很不容易的,应为理论应力应变一般是固定形状的材料的各项参数,而实际中的材料形状是千差万别的,一般是只有近似求解了.

塑性材料怎么定义屈服应力和塑性应变

structural>nonlinear>inelastic>rateindependent>isotropichardeningplasticity>misesplasticity>multilin

为什么在绘制应力-应变图时,纵轴表示应力,横轴表示应变?

实验室采用应变控制再说应力不好测最多只能测力应力是轴力除以截面积实际截面积是在变化的此外人眼看得时候比较习惯水平方向看看着也方便你把图调过来看着很不爽的

名词解释—应力、应变请问在力学中什么是应力,什么是应变

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回复到变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同截面

材料力学中,真应力与工程应力的关系是真应力=工程应力*(1+工程应变),

Ao=起始横切面面积;Lo=起始长度;1+工程应变=1+(L-Lo)/Lo=L/Lo;(1)体积不变,即Ao*Lo=A*L(2)L/Lo=Ao/A(3)从(1),(3)1+工程应变=Ao/AP/Ao*

应力应变的概念

应力和压强的概念差不多,就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单位和压强一样:帕、千帕、兆帕等等.在流体力学中一般习惯用压强,在固体力学中一般习惯用应力这种称呼.至于应变,就是变形量与原来的尺寸的比值.比如

有限元平面应力问题与平面应变问题的区别

平面应力问题是对力分布的研究(分析)平面应变问题是对表面变形的研究(分析)

低碳钢拉伸实验应力-应变曲线,分几个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此时低碳钢拉伸曲线服从胡克定律,屈服阶段:低碳钢逐渐发生塑形的屈服现象,原理是低碳钢内部的位错之类的缺陷逐渐发生一定的滑移,拉伸过后可以观察到到滑移线.均匀塑性变形阶段:此时局部的缺陷滑

abaqus中如何输入应力应变曲线

选取hyperelastic,然后选择一些本构模型,在testdata栏中输入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转换成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这是现行的通用做法,应该是不会出问题的.不过用此法时推导真实应力的过程中假设结构体积不变,俺觉得是有问题的,如果考虑体积变化,则真实应力为:真实应力/工程应力=(1+工程应变)/(1+工程应变-2工程

平面应力与平面应变的区别

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都是起源于简化空间问题而设定的概念.平面应力:只在平面内有应力,与该面垂直方向的应力可忽略,例如薄板拉压问题.平面应变:只在平面内有应变,与该面垂直方向的应变可忽略,例如水坝侧向水压

应力 应变 模量的各自单位是什么

应力的单位为Pa应变是没有单位的模量的单位和压强单位一样,是Pa

力-位移曲线怎么转换成应力应变曲线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集电液伺服自动控制、自动测量、数据采集、屏幕显示、试验结果处理为一体,以油缸下置式主机为平台,配置进口油泵和电液伺服阀、机伺服控制器,实现多通道闭环控制,完成试验过程的全自动

金属应力应变曲线分为几个阶段

以单调拉伸为例,一般金属的曲线分如下阶段:1:线弹性2:非线性弹性3:波动4:屈服5:强化6:断裂其中3、4应力水平基本相当,对于脆性材料,4、5过程很短,而对于一些金属,如硬铝,没有明显的屈服过程

如何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判断强度刚度塑性

以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为例,从原点到直线段端点为线弹性阶段,然后是一小段曲线达到屈服点,再进入一个屈服平台(应力变化较小,应变迅速加大),然后进入塑性阶段,塑性阶段开始应力应变均增加(强化阶段),取这一

物理上的应变和应力是什么

通过拉伸试验测定金属材料(称拉伸试样)的强度和塑性,试验中得到拉伸力与伸长量,将其分别除以拉伸试样的原始截面面积和原始标距长度,就分别得到了“应力”和“应变”.由此看出它们的定义来了吧

如何贴应力应变片

1.应变计准备贴片前,将待用的应变计进行外观检查和阻值测量.外观检查可凭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进行,目的在于观察敏感栅有无锈斑,缺陷,是否排列整齐,基底和覆盖层有无损坏,引线是否完好.阻值测量JM3840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