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征的名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0 19:45:35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
1、长征的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
长征故事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
湘江战役 ——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1934年10月10日夜
一、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愕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二、忆秦娥娄山关 一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作文在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这样的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现了我们的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
1.勇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革命的一次洗礼,它是一种无谓精神的综合体现,长征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在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时候表示,“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人民卫士;祖国长城.人民战士;祖国精英.三军浩荡;四化辉煌.三军浩荡;四化图成.英勇盖世;壮志凌云.英雄军队;钢铁长城.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五岭逶迤滕细浪,更喜岷山千里雪,乌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短短的五十六个字中,负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公产
毛主席的一首七言律诗【名称】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创作时间】1935年10月【创作年代】近代【类型】七言律诗【韵脚】“难”“闲”“丸”“寒”“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
长征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展开了
有关长征的课文有很多,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课文不计其数,主要几篇有名的就是上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提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75919.html?fr=q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