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1 12:39:10
都有强烈的对比,在《爱莲说》中,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
1.反衬莲花的高雅清洁之类的词语...2.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只要自己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会出于淤泥而不染..之类的...
在怀才不遇,心情郁闷之际写下从唐朝以来,世人就特别喜爱牡丹.
1,蕃(很多)2,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3,亵:亲近而不庄重.4,植:竖立.5,谓:认为.6,宜:应当.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王朝气势宏大,有富贵之相,故此二句相启相承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这句,绝对的!希望楼楼采纳!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周敦颐在文章中借牡丹来暗讽世人随波逐流,
1.答案:多;我2.答案: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3.答案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答案示例:内容上,甲文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心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最全面的答案:描写莲的诗句《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青阳渡》晋·乐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芙蕖》晋·陆云
拜托……你原文就写错了,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如果你写的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案为: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因为两句话都直接写出了人们多数喜欢牡丹,你说的第二句话
非常,很的意思.
[编辑本段]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起一个衬托的作用.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是一般的庸俗的市民所喜爱,菊是花之隐逸者也,是隐士陶渊明的最爱,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爱什么样的花.与作者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行成了对比.用世人反
晋陶渊明独爱菊.
唐朝人有着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正是因为牡丹的花型的高贵丰满.采纳哦
1.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杜牧的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