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用拉脱发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思考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0 10:32:47
物理实验:用拉脱发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思考题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的实验

先用量筒量取N毫升液体,再用天平测量烧杯质量为M1,再把N毫升液体倒入烧杯中再次用提天平称质量M2.最后(M1-M2)÷N即为该液体密度.重复多次取平均值以增加准确度.

如图所示是用同一密度计测定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密度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

B因为重量相同,所以浮力相同,而在乙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小,所以乙的密度大.

初二物理题目 密度在测定液体密度时,有一位同学测出了液体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实验运了两次,记录如下,求: 液体体积

因为2次变化的只有液体(容器质量是不变的),液体的密度是不变的,那么变化的液体质量除以体积就是密度.7.9-5.8是增长的液体体积12.8-10.7是增长的液体质量

大学物理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若两臂不水平压力计会出现高度差也就是整个装置内一开始压力就不相等影响结果会使实验结果偏高

乌拉拉生发水能生发吗 想知道乌拉拉生发水能生发吗,用过的给个建议,脱发怎么办

乌拉拉生发水没有用过,不过好像网上评价说不好,建议你不要用了,免得失望,我以前用外用防脱生发液,长了点小头发,有点细,也不是很长,我不知道是头发还是皮肤的毛.如果秃了的话不会有皮肤的毛长出来的吧?但是

急求大学物理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用拉脱法测量室温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2.学习力敏传感器的定标方法[实验原理]测量一个已知周长的金属片从待测液体表面脱离时需要的力,求得该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方法称为拉脱法.若金属片为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实验

你肯定是中南的哈哈哈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啊!

物理实验题“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选E,因为相对F可以降低误差测量电阻主要注意“外大内小”就好.至于限流与分压,只要能用限流法的就都能用分压法,但限流法貌似更节能吧!只能用分压法不能用限流法的1、电阻or滑动变阻器or电流表允许通过的

物理高手请进 物理实验题“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肯定选大的变阻器.限流的话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是变阻器的电压,因为变阻器和被测电阻并联,电流表测电阻电路上的电流这样直接就可以用伏安法测出电流电压,变阻器主要就是起保护作用在不知道被测电阻的具体电阻时尽量

在实验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中,为什么要记录液体的温度

当液体内各部分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存在内摩擦力,阻碍液体的相对运动,这种性质称为液体的粘滞性,液体的内摩擦力称为粘滞力.粘滞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以及接触面处的速度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η称为粘度

物理实验:用拉脱发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思考题

你说的方法应该是用焦利氏秤测定的吧.1.焦利氏秤和一般的弹簧秤不同,测定时重物位置保持不变(即弹簧下端位置不变),而伸长弹簧上端,伸长量同样符合胡克定律.水的表面张力近似为液膜破裂瞬间的拉力,在拉膜过

物理化学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实验的思考题,

1、当然可以我们学校做的是环己烷只要是纯物质就行2、本试验用的是水浴加热,温度不能超过100度;温度若太低的话,无法明显观察液体沸腾、气压平衡等实验现象,造成实验无法进行

下表为小名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方法一:设液体密度为ρ,容器质量为m,则有m+ρV液=m总,代入1、2次的数据有:m+ρ×5.8cm3=10.7g…(1)m+ρ×7.9cm3=12.8g…(2)联立(1)(2),解得:m=4.9g=

高二物理会考实验步骤(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器材:玻璃砖、大头针、白纸、笔、尺步骤:1、铺白纸、放玻璃砖,画线2、插针:在线段AO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的像,调整视线的方向,直到P1的像被P2挡住.再在

一道实验简答题,关于物理测定大气压的实验

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针管口的小孔(管内几乎不存在空气)2、用细绳栓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方向慢慢拉动注射器针管,当注射

如图所示是用同一密度计测定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密度的实验装置.

分析:密度计的原理是物体漂浮时,浮力不变,都等于自身重力.∴选项A排除,选项B正确.至于液体密度大小,根据V排=F浮/(ρ液g)可知,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V排越小(也即露出液面部分越多),∴甲液体密度

如图所示是用同一密度计测定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密度的实验装置

B浮力计是同一个,所以重量相同,而两种情况都是平衡,所以受到的浮力相等.

在测定液体密度时,某同学测出了液体的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实验共做了三次;记录结果如下表:

第一次实验数据为:V液1=16.5cm3,m液1+m杯=21.4g.由此可得ρ液•V液1+m杯=21.4g…①   第二次实验数据为:V液2=35cm3,m液2+m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