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溶于水时会有少量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而使溶液浑浊,为抑制该反应的发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9:12:17
硫酸铜溶于水时会有少量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而使溶液浑浊,为抑制该反应的发生,
一氧化氮与水发生反应

不反应,所以NO能用排水法收集,如果有O2,反应得到HNO34NO+3O2+2H2O=4HNO3

、已知NO不溶于水,NO2易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3NO2 +H2O ==2HNO3 + NO .把盛有48mL NO和

1.已知3NO2+H2O==2HNO3+NO.NO2生成NO的比例为3:1设原来NO2为3x(设成3x为方便计算).那生成的NO为x.那原来的NO为48-3x有以下等式x+(48-3x)=24解出x=

氯气溶于水发生的反应?怎样验证?

氯气溶于水后部分发生可逆反应:Cl2+H2O=(可以写可逆号)=HCl+HClOHClO及次氯酸根离子漂白性:加入有色布条褪色.氢离子酸性:石蕊变红(后退色不管他).氯离子: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溶于水显酸还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后显酸性的实验

酸碱性就是指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二氧化碳没有氢离子,水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有是有,但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所以都呈中性!二氧化碳溶于水后,部分生成了碳酸,这时就打破了平衡,

五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硫酸铜、硫酸铜晶体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水硫酸铜是带五个结晶水的硫酸铜CuSO4.5H2O,是蓝色晶体,无水硫酸铜就是更准确的硫酸铜的叫法,一般不这么叫,只在检验气体中的水蒸气是这么叫.化学式都是CuSO4,白色固体,硫酸铜晶体也是不同的

氯水中溶于水的氯气部分与水发生了反应,理由

这个问题比较新颖!个人觉得这个与氯气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其为可逆反应!当反应平衡后氯气就不会与水继续反应!学过高中化学的就会知道

例如 氯气溶于水,除了水中的氯气外,还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那么这不会影响氯气溶于水是否达到饱和吗?

氯气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也就是说一方面Cl2+H2O=HCl+HClO,另一方面HCl+HClO=Cl2+H2O所以在水溶液中氯气的量是一定的从而不会影响氯气饱和除非HClO发生分解,导致HCl+H

如果物质放到水里,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不溶于水,那该物质算溶解了吗

应该说不能算溶解,只能说它跟水发生反应了;例如:氧化钙跟水反应,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再问:那怎么才算再答:在水中“消失”,而且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再问:可是不是有化学变化的溶解吗,你说的是物理变化的溶解

为什么乙烯难溶于水但却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溶不溶于水与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因为它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所以互不相溶.而能与水加成,是由它的化学性质所决定的,这也就是它双键的性质.你所问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溶于水的气体都与水发生反应吗

不一定的O2-溶解氧不反应CO2-碳酸反应HCl-盐酸溶液电离还有很多例子的.

不溶于水的物质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吗?

如果加热,能的,如高温下铁能与水蒸气反应

So3离子溶于水 在不考虑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

SO3不导电,因为液态的SO3不电离.因为不导电,所以不是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它不是酸,只是酸性氧化物.液态SO3溶于水发生发现:SO3+H2O=H2SO4,产物H2SO4能溶于水.次氯酸是共价化合

物质溶于水发生什么变化?

离子晶体类物质溶于水,主要是晶体中的离子与水发生结合生成水合离子,脱离晶体.当所有的离子都进入水中时,晶体就完全溶解.物质的溶解性受两个因素影响:物质形成晶体的稳定性(由晶格能定量描述)和离子与水结合

O2 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发生的反应?

NO2与H2O反应生成的NO又被消耗了,或者说与等号左边的NO已经抵消了

Ba(OH)Cl碱式氯化钡,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有大量OH-,cl-,Ba 2-(三种离子),加入硫酸铜溶液时会出现现象

有Cu(OH)2及BaSO4两种沉淀因为体系中有钡离子硫酸根铜离子氢氧根他们不会相互干扰

无水三氯化铝溶于水发生的反应

三氯化铝在常温下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发生强烈的水解反应并放热.所以你看到的是盐酸酸雾.但盐酸溶液是有溶解平衡的,再有就是三氯化铝的水解平衡,如果没有其它外界条件的影响,那溶液是显酸性的.

no2溶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吗?

对再答:2no2+2h2o=2hno3+h2再问:可是这个方程式,升没有降呀再问:只有升再问:没有降再答:氢降了再问:不对吧,这个反正应该生成no再问:不是h2

食盐溶于水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食盐的主体成分是NaCl,它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但是食盐通常加碘,而所加碘一般以NaIO3形式存在,它的电离方程式为:NaIO3=Na++I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