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科举制度的兴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23:57:54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首先,科
明朝实现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的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开始,各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3.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4.也促成了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以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
我简单地总结了下: 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
评价:【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
科举是相对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消除了氏勋大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情况,使身份低微但有才学、有能力的读书人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这是进步.当然,它有弊端,但不能否认它为中国封建社会带来的巨大贡献.
积极: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消极: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
积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消极: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明朝南京国
加强了中央集权繁荣了文化教育.成为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雏形.促进了考试公平.巩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1.禁锢了读书人思想2.由士而仕成为读书人的主流目标,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说说,丞相制度是在先秦就存在的,但是之前制度不完善,到秦汉基本就开始明确了.秦,西汉: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治,军事,监察;九卿管理各项具体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各个官员的
在隋唐的时候,科举制度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打破了过去任人唯亲的选人方式(察举制推举制等),变成了完全靠能力的任人唯贤的制度,对唐朝中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推动中国发展的作用.但到了后来
评价历史事物,应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考虑.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对当时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比如加强了思想控制,从而稳定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在其继续发挥唐宋以来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