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干涉光路规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1 10:00:42
发生等倾干涉需要不同的入射角的光线,使用毛玻璃就是让光束发散产生不同入射角的光线
1,光的时间相干性与光源发光特性有关,一般的光源都是原子等粒子的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发生,而跃迁有一定寿命而且具有随机性.随机性导致不同的跃迁发出的光不相干,有一定寿命导致光波波列有限长,当光程差超过波
可以看到干涉条纹,因为反射镜M1·M2不垂直,所以两束光相交成一定夹角,当两束光只要在屏上重叠,光程相同,就可以看见干涉条纹.Ps:其实可以将其看成是杨氏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条纹是等倾干涉,并且条纹是直条纹,等间距.牛顿环条纹是同心圆,且不等间距,越靠近中心越稀疏,条纹越大.相同的是都是明暗相间,暗纹对应的光程差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这个主要是测量钠双线的波长差.【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其调节方法.2.调节观察干涉条纹,测量激光的波长.3.测量钠双线的波长差.4.练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验
螺旋测位器会用吧?波长等于双缝到屏的距离乘以双缝之间的距离再除以单个条纹间距
定域实际就是指想干涉的双光束的交汇处.如等倾干涉时,要求两反射板平行,经相同角度反射回来相干的光是平行的,那么他们的交汇处是无穷远,只有使用凸透镜才能使其汇聚在有限的距离内,或是用眼睛直接观察才能看到
这里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newwindow=1&client=pub-3555371946298911&prog=aff&q=%E8%BF%88%
这个比较简单.单个介质片带来的额外光程差为nd-d,即(n-1)d,但是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经过平面镜反射一来一回两条光路,二倍光程差,就是A选项
一.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
正好我有实验课教材对着书一个一个对号入座了1、A2、B3、C4、D5、理论上是一定的选B但是实际上白光单色性差,相干长度就很短,干涉仪是很难做出来的,其相干长度和波长是一个数量级的,这点书上也有提到.
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点的轨迹,因此,要分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求出相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若干涉条纹发生移动,一定是场点对应的光程差发生了变化,引起光程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根据等倾干涉从中间数起第N个亮条纹的条纹半径公式:rN=(f/n0)*(√(nλ/h)*√(N-1+ε)).其中rN是半径,N是从中心向外数第N个圆环的数量,f是透镜焦距,n0是空气折射率等于1,n是
因为迈克尔逊有一个粗调轮和一个细调轮,M'2只是一个虚设的,本身不存在,它是M2的虚像,当调节粗细调轮时,就可以移动M1镜,所以就可以改变M'2和M1之间的距离!
用白光入射,如果两反射镜是垂直的,应该成同心的圆环,中央是复色亮纹,对于其他纹路同级情况下,长波在内短波在外的彩色条纹!
是说实验课上的测薄片厚度吗?数观察到的条纹数,每个条纹对应一个波长的位移,一般用的是钠灯吧,0.53μm波长(其实是两个很接近的值),边界时去掉半个波长(半波损失),结果就是薄片的厚度
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
等倾干涉的条纹级次只与入射光的角度相关(因为d不变),不同入射角对应不同的光程差,相同入射角对于相同光程差,也就对于相同的明暗条纹,与光源的位置无关,因此面光源照明时,面光源上各个点源都形成一套条纹且
取决于你用的仪器了.除了两块反射镜外还有半反半透膜,从玻璃到膜和从空气到膜再反射时也要考虑有没有半波损失.你认为有半波损失应该是认为分束板只是玻璃和空气界面了.如果膜用的是银的话还要考虑电磁波在导体表
同一个条纹对应于同一个位相,对于迈克尔逊干涉仪来说,是一组同心圆,中间最疏,越往外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