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旱之年闹蝗灾,低洼多水地区流行疟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1:57:06
为什么大旱之年闹蝗灾,低洼多水地区流行疟疾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疟疾与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引发人患疟疾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寄主:人和按蚊.当人被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按蚊叮咬时,疟原虫的孢子就随着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的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近几年来发现间日疟原虫还能损坏脑组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因为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寄生在按蚊体内,所以按蚊的种群数量发展状况将影响疟原虫的传播.在按蚊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人患疟疾的机会就大.按蚊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其幼虫生活在低洼潮湿的水环境中.如果环境多是低洼的死水环境,则蚊多,患疟疾的人也多.所以,人类防治疟疾病,除了医药治疗外,还要治理和清除低洼的死水环境,以阻断蚊的生活史,减少蚊的数量,从而阻断疟原虫的传播途径,达到消灭疟原虫防治疟疾病的目的.
全文
@@@@@@@@@@@@@@@@@@@@@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
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但要求学生准确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概括出其特点,还需多给学生提供感性的认知资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注意启动学生已有的信息资源,组织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昆虫生殖和发育的自然现象.例如,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通过交流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或图片,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与录像片或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为了加深学生对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李商隐《无题》中的诗篇,让学生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家蚕在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还要以蝗虫等为例,并和家蚕等比较,区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3.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饲养家蚕或某种昆虫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认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体察生物体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如果饲养家蚕有困难的话,可以培养果蝇,因为果蝇具有个体小、易饲养、繁殖周期短等优点.在适宜的条件下,果蝇20~30天就可繁殖一代,而且在一个试管中即可看到各龄幼虫、蛹和成虫三个时期,同时还可以看到幼虫的蜕皮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多?”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使昆虫以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多种环境,是昆虫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4.引导学生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辩证的认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如一些昆虫对农林业有危害,而有些昆虫则可为植物体传粉授精.还可以结合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小小家蚕如何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如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填空
1.⑤→②→①→⑥→④→③;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
比较
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幼虫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
成虫
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 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蛹
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 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讨论
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 这种生殖方式是由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蚊、蝇、菜粉蝶、蜜蜂、赤眼蜂等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它们都是进行有性生殖,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
3.“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来自李商隐《无题》中的名篇,全诗的内容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丝”寓意思念的“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
但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因此,此句诗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技能训练
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来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提得较好.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现象”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蚕吐丝的量与蚕的大小有关吗?只有雌性或雄性的成虫,蝗虫能进行有性生殖吗?为什么说雌雄昆虫的相互识别与昆虫的触角有关?昆虫在蜕皮后,新皮变硬之前,抗干旱和抗虫害的能力如何?等等.
练习
1.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
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写短文.
(1)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2)蝗虫的卵和蚊的卵进行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3)从蚊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地区容易流行疟疾.
(4)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
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蝗虫生殖发育的状况的统计结果;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疟疾病与蚊生长发育状况的统计结果.
四、背景资料
蚕是怎样吐丝的
在家蚕由受精卵到成虫的四个发育阶段中,只有幼虫时期取食桑叶.蚕吃下的桑叶,经过蚕体内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一部分成为蚕的组织细胞的组成物质,同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转化成各种氨基酸,由血液运输到绢丝腺中.绢丝腺是专门合成蚕丝的腺体,它是由900多个腺细胞组成的.经过腺细胞加工合成分泌的液态绢丝蛋白,由蚕口器下边的吐丝管牵引,吐出一根长长的液态的细丝,细丝遇到空气后即凝结成固态丝.一般来说,一只成熟的蚕的幼虫,经过2~3天通宵达旦的“工作”,就可以用纤细的绢丝结成椭圆的茧腔,直至成蚕茧.
蚕丝柔软纤细,但柔中带刚,其拉力和钢丝相当,当一根蚕丝被拉长七分之一时,还能恢复原来的长度.蚕丝内部有占总容积25%的空隙,蚕丝的最外部则覆盖着丝胶蛋白,它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因此蚕丝吸湿性很好,蚕丝织成丝绸,夏天穿绸衣会感到很舒服.
丝绸之路
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又称丝路)是古代横贯整个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东起渭水流域,途经河西走廊,辗转进入新疆,然后时分时合,蜿蜒西行.大约自公元前2世纪起,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饲养家蚕.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后的1 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而得名.
为什么严重的蝗灾多发生在干旱的年份?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昆虫为什么会蜕皮
昆虫的蜕皮是生长的需要,因为昆虫的表皮(外骨骼)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几丁质层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就不能继续扩大,从而使昆虫生长受到限制.因此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同时蜡质层破裂,昆虫的幼体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并且由表皮细胞重新分泌外骨骼.当新的外骨骼还未完全硬化之前,昆虫身体可以增大.所以,正在发育而迅速生长的昆虫幼体蜕皮次数较多.当昆虫发育到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也就停止.
疟疾与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引发人患疟疾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寄主:人和按蚊.当人被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按蚊叮咬时,疟原虫的孢子就随着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的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近几年来发现间日疟原虫还能损坏脑组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因为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寄生在按蚊体内,所以按蚊的种群数量发展状况将影响疟原虫的传播.在按蚊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人患疟疾的机会就大.按蚊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其幼虫生活在低洼潮湿的水环境中.如果环境多是低洼的死水环境,则蚊多,患疟疾的人也多.所以,人类防治疟疾病,除了医药治疗外,还要治理和清除低洼的死水环境,以阻断蚊的生活史,减少蚊的数量,从而阻断疟原虫的传播途径,达到消灭疟原虫防治疟疾病的目的.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疟疾与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引发人患疟疾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寄主:人和按蚊.当人被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按蚊叮咬时,疟原虫的孢子就随着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的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近几年来发现间日疟原虫还能损坏脑组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因为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寄生在按蚊体内,所以按蚊的种群数量发展状况将影响疟原虫的传播.在按蚊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人患疟疾的机会就大.按蚊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其幼虫生活在低洼潮湿的水环境中.如果环境多是低洼的死水环境,则蚊多,患疟疾的人也多.所以,人类防治疟疾病,除了医药治疗外,还要治理和清除低洼的死水环境,以阻断蚊的生活史,减少蚊的数量,从而阻断疟原虫的传播途径,达到消灭疟原虫防治疟疾病的目的.
全文
@@@@@@@@@@@@@@@@@@@@@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
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但要求学生准确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概括出其特点,还需多给学生提供感性的认知资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注意启动学生已有的信息资源,组织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昆虫生殖和发育的自然现象.例如,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通过交流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或图片,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与录像片或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为了加深学生对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李商隐《无题》中的诗篇,让学生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家蚕在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还要以蝗虫等为例,并和家蚕等比较,区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3.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饲养家蚕或某种昆虫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认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体察生物体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如果饲养家蚕有困难的话,可以培养果蝇,因为果蝇具有个体小、易饲养、繁殖周期短等优点.在适宜的条件下,果蝇20~30天就可繁殖一代,而且在一个试管中即可看到各龄幼虫、蛹和成虫三个时期,同时还可以看到幼虫的蜕皮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多?”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使昆虫以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多种环境,是昆虫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4.引导学生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辩证的认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如一些昆虫对农林业有危害,而有些昆虫则可为植物体传粉授精.还可以结合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小小家蚕如何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如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填空
1.⑤→②→①→⑥→④→③;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
比较
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幼虫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
成虫
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 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蛹
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 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讨论
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 这种生殖方式是由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蚊、蝇、菜粉蝶、蜜蜂、赤眼蜂等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它们都是进行有性生殖,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
3.“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来自李商隐《无题》中的名篇,全诗的内容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丝”寓意思念的“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
但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因此,此句诗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技能训练
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来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提得较好.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现象”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蚕吐丝的量与蚕的大小有关吗?只有雌性或雄性的成虫,蝗虫能进行有性生殖吗?为什么说雌雄昆虫的相互识别与昆虫的触角有关?昆虫在蜕皮后,新皮变硬之前,抗干旱和抗虫害的能力如何?等等.
练习
1.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
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写短文.
(1)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2)蝗虫的卵和蚊的卵进行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3)从蚊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地区容易流行疟疾.
(4)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
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蝗虫生殖发育的状况的统计结果;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疟疾病与蚊生长发育状况的统计结果.
四、背景资料
蚕是怎样吐丝的
在家蚕由受精卵到成虫的四个发育阶段中,只有幼虫时期取食桑叶.蚕吃下的桑叶,经过蚕体内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一部分成为蚕的组织细胞的组成物质,同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转化成各种氨基酸,由血液运输到绢丝腺中.绢丝腺是专门合成蚕丝的腺体,它是由900多个腺细胞组成的.经过腺细胞加工合成分泌的液态绢丝蛋白,由蚕口器下边的吐丝管牵引,吐出一根长长的液态的细丝,细丝遇到空气后即凝结成固态丝.一般来说,一只成熟的蚕的幼虫,经过2~3天通宵达旦的“工作”,就可以用纤细的绢丝结成椭圆的茧腔,直至成蚕茧.
蚕丝柔软纤细,但柔中带刚,其拉力和钢丝相当,当一根蚕丝被拉长七分之一时,还能恢复原来的长度.蚕丝内部有占总容积25%的空隙,蚕丝的最外部则覆盖着丝胶蛋白,它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因此蚕丝吸湿性很好,蚕丝织成丝绸,夏天穿绸衣会感到很舒服.
丝绸之路
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又称丝路)是古代横贯整个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东起渭水流域,途经河西走廊,辗转进入新疆,然后时分时合,蜿蜒西行.大约自公元前2世纪起,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饲养家蚕.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后的1 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而得名.
为什么严重的蝗灾多发生在干旱的年份?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昆虫为什么会蜕皮
昆虫的蜕皮是生长的需要,因为昆虫的表皮(外骨骼)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几丁质层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就不能继续扩大,从而使昆虫生长受到限制.因此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同时蜡质层破裂,昆虫的幼体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并且由表皮细胞重新分泌外骨骼.当新的外骨骼还未完全硬化之前,昆虫身体可以增大.所以,正在发育而迅速生长的昆虫幼体蜕皮次数较多.当昆虫发育到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也就停止.
疟疾与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引发人患疟疾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寄主:人和按蚊.当人被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按蚊叮咬时,疟原虫的孢子就随着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的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近几年来发现间日疟原虫还能损坏脑组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因为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寄生在按蚊体内,所以按蚊的种群数量发展状况将影响疟原虫的传播.在按蚊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人患疟疾的机会就大.按蚊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其幼虫生活在低洼潮湿的水环境中.如果环境多是低洼的死水环境,则蚊多,患疟疾的人也多.所以,人类防治疟疾病,除了医药治疗外,还要治理和清除低洼的死水环境,以阻断蚊的生活史,减少蚊的数量,从而阻断疟原虫的传播途径,达到消灭疟原虫防治疟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