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10:00:45
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
住房:古代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哈萨克先民的重要创造.
毡房所用毛毡,都是勤劳聪慧的哈萨克族妇女手工制作的.制作毛毡时,先用木棍将羊毛敲打松散,洒水打湿,铺在平整的地上压实,再由多人反复卷压而成.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整个构架不用一枚铁钉,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绳和牛筋固定,既轻便又牢固.
食俗: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待客: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礼仪:在哈萨克族中,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剃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剃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服饰:哈萨克人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哈萨克人民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他们的服饰很多是因牲畜的皮毛制成,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羊皮.为了便于乘骑,服饰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衣袖长过手指头.皮大衣有带布面和不带布面的两种,不带布面的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什克”,还有一种絮有骆驼毛或绵羊毛的大衣叫“库鲁”,下雨天也当雨衣用.随着季节和年龄的不同,牧民在冬、夏两季选择不同的服饰.冬天主要穿各种兽皮缝制的衣服,用以保暖;夏天穿布衣,求其凉爽舒适.哈萨克族的穿衣,不但与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的还讲究美观.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共有5百95万7千人,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维吾尔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住房:古代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哈萨克先民的重要创造.
毡房所用毛毡,都是勤劳聪慧的哈萨克族妇女手工制作的.制作毛毡时,先用木棍将羊毛敲打松散,洒水打湿,铺在平整的地上压实,再由多人反复卷压而成.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整个构架不用一枚铁钉,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绳和牛筋固定,既轻便又牢固.
食俗: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待客: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礼仪:在哈萨克族中,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剃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剃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服饰:哈萨克人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哈萨克人民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他们的服饰很多是因牲畜的皮毛制成,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羊皮.为了便于乘骑,服饰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衣袖长过手指头.皮大衣有带布面和不带布面的两种,不带布面的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什克”,还有一种絮有骆驼毛或绵羊毛的大衣叫“库鲁”,下雨天也当雨衣用.随着季节和年龄的不同,牧民在冬、夏两季选择不同的服饰.冬天主要穿各种兽皮缝制的衣服,用以保暖;夏天穿布衣,求其凉爽舒适.哈萨克族的穿衣,不但与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的还讲究美观.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共有5百95万7千人,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维吾尔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