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明十三陵各个陵的主要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04:11:54
明十三陵各个陵的主要特点
明十三陵各个陵的主要特点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神路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又叫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定陵地宫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永陵用料考究
献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o,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
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庆陵的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对于宝城两侧山壑间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排出.而庆陵则是在明楼前修建了一个平面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合后向前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祾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 康陵
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陵园制度,一遵献陵俭制.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延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