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给我发包拯的完整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23:33:37
请大家给我发包拯的完整的故事!
求求了
求求了
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庐州(在现在安徽省)人,是北宋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熟悉、敬仰的人.关于包拯的戏曲、传说很多,这里讲的是真实的故事.
是谁割了牛舌头
包拯到扬州的天长县(在现在江苏省)去做知县.到任不久,就遇到一件案子.
这一天,一个农民的孩子到河边放牛.他把牛放在河滩上吃草,自己就到河边玩去了.等他想牵牛回家的时候,发现那牛无精打采地站着,嘴边不住地滴血.孩子吓得哭起来.
孩子的爸爸听说了,跑到河边细一看,才发觉牛的舌头不知被谁割去了.他又急又恨,跺着脚说:
“毁了我的牛,这让我怎么耕地呀!”
说完,他赶到县衙门去告状.包拯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想了想,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地对告状人说:
“牛舌头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做成熟肉卖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
农民听完,很不满意,望着包拯,抱怨说:
“县太爷,小民要是宰了牛,还用什么来耕地?再说,官府也不允许宰杀耕牛……”
包拯装作不耐烦地说:
“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没完没了?快走吧!”
农民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去做了.
第二天,就有个和那农民同村的人来告状.他说那个农民违犯法令,私宰耕牛.
包拯看这个人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
“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
“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告状人发现说错了,忙闭住嘴.
包拯猛一下站起来,“啪”的一拍惊堂木,追问说:
“说!牛舌头怎么样?”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
告状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拯大声问道:
“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头,又告他的状?”
那人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
“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
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从此,他善于断案的名声,到处传开了.
没拿一块端砚
这一年,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端州的地方官.
端州在今天的广东省高要县.那里出产的砚台,石精工细,非常出名,人们把它叫作端砚.端砚和湖笔、徽墨、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上等品.从唐代起,端砚每年都要作为礼物向皇帝进贡.有很多端州的地方官为了巴结朝中有权势的人,每次都多征收几十倍的砚台,送给京城的大官们.
包拯上任以后,穿上便服,来到出产端砚的羚羊峡,他看到工匠们用石头打磨砚台,非常辛苦.一问官家的价钱,十台端砚只给一台的钱,害得工匠生病的时候都没钱抓药.
包拯回到州府,又检查了存放端砚的库房,发现里面收存了好多端砚,就质问管库房的官吏:
“每年向朝廷贡去多少?”
“一百整.”
“实收多少?”
“实收……”那人想撒谎,可端砚摆在库房里,包拯都看到了,他只得说,“实收五百.”
“快把多余的端砚作价出售,补发工匠的工钱,不得扣减!”
从此,包拯定了规章,立了账目,严禁多要乱拿.
等到包拯任期满了,离开端州的时候,他没有拿回一块端砚.
就是不见包拯来
有一年,包拯奉朝廷的命令,来到京城东京,等候封官.
宰相吕夷简早就听说包拯才干出众,做官清正廉洁,很想见见他.他想,自己是当朝宰相,包拯进京,准得像其他人一样,忙着求见我,让我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我就等着他来吧.
这时候,有人来告诉吕夷简,说包拯就住在吕家附近.吕夷简心想:这还不是为了来见我,特意住得近些吗?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求见他的人一个接一个,就是不见包拯来.
又过了好几天,手下人来向吕夷简报告:
“包拯封完官以后,已经走了!”
“走了?”
“是,离开京城上任去了.”
“不对,你再去他住处打听一下.”
手下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报告:
“他的住处空空的,行李全搬走了.包拯确实走了.”
吕夷简这才明白,包拯和那些巴结上司,拉拢私人关系的官不一样.
为百姓说话
后来,包拯被调到东京做官.他经常到各地调查,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一年,夏天到了,陈州(东京附近,在现在河南省)的农民开始向官府缴税.按往年的办法,都是直接缴纳小麦和大麦.可这一年,地方官突然改了办法,让农民缴纳现钱.原来,这里面有“鬼”.
按照市价,一斗麦子五十文钱,地方官却要折合成一百文,另外还要加收运费二十文,损耗二十文,这样一斗麦子的钱涨到了一百四十文,增加了一倍还多.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点粮食,哪儿来那么多钱呐!陈州的百姓们叫苦连天,有的为了缴钱,弄得倾家荡产,活不下去了.
可巧,包拯来调查了.他了解到地方官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马上报告宋仁宗说:
“陈州地方官任意涨价,搜刮百姓,实在不能容忍.您应该下令,让他们一是按公价定出钱数,二是交麦子还是交钱,应该让百姓自己选,怎么都行.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活下去.”
多亏了包拯,陈州百姓才得救了.包拯又了解到全国好多地方,都有随便涨价的情况,他又接二连三地上书,要求免除这些对百姓不利的办法.
不怕惹恼了皇帝
宋仁宗有个妃子张贵妃,长得很漂亮,又整天甜言蜜语的,会说好听话.宋仁宗十分喜欢她.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知道了,也千方百计地接近皇帝,想讨个大官当.张贵妃总在宋仁宗面前说她伯父这么好那么好,说得宋仁宗没了主意,就让张尧佐当了三司使(官名,主管国家财政),是个挺大的官.这一来满朝的大臣都议论开了:
“张尧佐一没才能,二没道德,就凭着跟皇上是亲戚,当了大官,太不像话了!”
为了这件事,包拯上书给皇帝,坚决反对,他说:
“眼下国家很困难,陛下偏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来管财务,真让大家寒心.您应该免了他的职,换个有才华的人.”
可宋仁宗不但不听,还要给张尧佐官上加官.包拯气坏了,有一天在朝廷上,他和宋仁宗争吵起来.他毫不客气地说:
“张尧佐这种人在朝廷做官,简直是污辱朝廷.他就像个白天的鬼一样,让人讨厌.”
“胡说!”宋仁宗火了,反驳说,“这件事,执政的大臣们都知道!”
“执政的大臣们光知道奉承皇上!”
“胡说,胡说!”宋仁宗红了脸.
“陛下听信妃子的话,重用无才无德的亲戚,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包拯说话太急了,连吐沫星儿都溅到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刚要说什么,又有几个大臣说话了:
“包拯话虽直,可是一片忠心.张尧佐依仗权势,败坏朝风,万万不可重用!”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拚死争辩,想起他对朝廷一片忠心,受了感动,只好说:
“好吧,我就不加封张尧佐的官.今后,外戚(皇帝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不得干涉朝廷的事,不担任重要官职.”
谁知宋仁宗说了不算,过了一年,又想加封张尧佐的官,大臣们提意见,他理都不理.于是,包拯第三次上了奏章说:
“陛下为什么言而无信?像张尧佐这种人,就应该让他离开京城,不能让他在朝廷做官,更不能干预朝廷大事.”
宋仁宗看着奏章,想起一年前包拯那严厉的样子,心中直发怵,连忙说:
“就这样吧!”
包拯三次上书,反对皇亲国戚专权,受到大家的尊敬.
大雨之后
一年秋天,东京城连降大雨,一气儿下了十几天.城里到处泥泞,城外水汪汪一片,很多庄稼被水淹了.古代人迷信,都纷纷祷告天地,请老天爷开恩,别再下了.就连宋仁宗也不吃荤食,在皇宫里祈祷开了.
没过几天,雨停了,天也晴了.大家望着火红的太阳欢呼起来.宋仁宗也高兴了,连忙说:
“朕(皇帝的自称)要大大庆贺一番,给文武百官各升一级,都高兴高兴!”
很多官员听了眉开眼笑,都为能升官发财庆幸.包拯听说了这件事,摇着头对周围人说:
“这算什么!我要面见皇上,让他别这么做!”
宋仁宗知道包拯反对,怕扫了兴,不敢和他见面.过了几天,诏书下来了,包拯一看,果然是给每人升了一级.他马上写了一道奏章说:
“有功的才能升官,没功的不能升,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为了高兴,不管有功没功,不论好歹,一古脑儿全给升官,不是太随便了吗?今后您还怎么让人家立功呢?”
包拯的这个看法,就是在我们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办什么事,都不能把干好的跟干坏的、有成绩的和没成绩的一个样对待.
告状有门
一年,包拯当上了开封知府.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走出来,接过状子,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包拯当了开封知府,他贴出告示,宣布:
今后,凡是在衙门办公的日子,大门都开着.要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上公堂,当面向他诉说,是非曲直,当堂论断.
从此以后,穷苦百姓告状有门了,不再为无处伸冤发愁.普通百姓都对包拯十分信任,愿意找他断案.
有一天,包拯刚上公堂,门外就传来喊冤的声音.一会儿,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跑上公堂,“扑通”一声跪在地下,口中连说:
“请大人作主!请大人作主!”
“起来,慢慢地说.”包拯说.
原来,这个人带了几两银子和一个朋友一起喝酒.他的酒量小,怕喝醉了酒,银子被人摸去,就交给那个朋友保管.后来,他果然喝醉了,可等他酒醒以后向朋友讨银子的时候,那个朋友装作惊讶地说,我没有替你保管银子呀!
于是,两个人争吵起来,谁都说对方说的是假话.丢银子的人就跑到包拯这里来打官司了.
包拯传来被告.被告一口咬定说:
“我根本没有见过他的银子,是他造谣.请大人明断!”
丢银子的人一听,气得大叫:
“银子是我亲手交给你的,你怎么耍赖?请大人明断!”
“是你诬陷!”
“是你耍赖!”
“不要吵了!”包拯严厉地命令道.他心想,当时没有别人在场,谁说的是真话呢?
很快,他想出了办法.他把两个人都留下,暗暗地派了个公差到被告家里去.公差对被告的家里人说:
“你家的主人说真话了,他让你们交出银子来.”
被告的家里人信以为真,乖乖地交出了银子.公差拿回来交给包拯.包拯重新上公堂,拿出银子给被告看,说:
“你还有何话讲?”
被告傻了眼,红着脸,低头认了罪.
包拯断案公道,为很多人伸了冤.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包青天”的说法也在老百姓中间慢慢传开了.
把多占的地让出来
东京城有一条河,叫惠民河.有钱有势的人,为了让花园里有山有水,强占了沿河的土地,修了好多亭台花园.这样一来,河道变窄了,一下雨,水就涨上来,淹了大片民房.
包拯上任以后,发出命令:沿河的花园庭院一律拆毁,官府准备治理惠民河.
命令一发出,有钱有势的人都不高兴了,拖延着不办.这一天,包拯把这些人传到公堂,当面让他们退地拆房.有一个宦官(又叫太监)仗着自己的身份,先就叫唤起来:
“我不退,也不拆.你敢把我怎样?啊?”
包拯沉住气说:
“不论是谁,都得照办!”
“我没有多占土地,地契(土地所有权的证明书)上写得明白,这地是属于我们私人的.”
“那你把地契交出来,我要检查!”
经过检查,包拯发现地契上面有涂改的痕迹.原来,这个宦官为了占公地,私自改了地契上的数字.
包拯气愤极了,立即写了奏章,报告给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眼看洪水威胁了京城的安全,也支持包拯惩办这些人.包拯惩罚了那个宦官,别的人也怕了,赶紧拆了花园,把多占的土地让了出来.
随后,包拯又组织民工,开始治理惠民河.
包拯不怕权势出了名.在有权势的人面前,他很少露出笑容.于是,有人说:
“黄河水难清,包拯笑比黄河清还难啊!”
家训刻在石碑上
古代人把家里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叫做家训.包拯到了晚年,就立下一条家训:
“凡是做官的子孙,如果有贪图钱财犯王法的,生前不许回到家乡,死后也不许葬在家族的坟地里,不听我的这些话,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还找来石匠,把这条家训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里.
望着石碑上的家训,包家人都知道,包拯说话算数,他痛恨亲人干犯法的事.他们都还记得一件事.
有一年,包拯到庐州(在现在安徽省)去做官.庐州是他的家乡,有许多亲戚朋友.有的亲戚以为有个当官的做靠山,干点犯法的事也不要紧.
过了不久,包拯的一个叔伯舅舅蛮不讲理,欺压百姓,干了坏事犯了法,被人告到包拯那里.这个叔伯舅舅觉得当官的外甥一定能替自己开脱,也不当回事.
谁知包拯铁面无私,立刻传来叔伯舅舅,像根本不认识他一样,说:
“你知罪吗?”
“我……我是……”
不等他说完,包拯严厉地说:
“你犯罪证据确凿,不容抵赖!来人,拉下去打!”
包拯公事公办,对亲友不讲情面,这件事传出去,老百姓齐声称赞.那些办过错事的亲戚,也都老实了.后来,各地传开了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什么关节也打不动包拯,他不讲情面,就跟阎罗王一样.
包拯和包公
公元1062年五月的一天,包拯照旧在公堂办事.突然,他感到身体不舒服,原来是得了急病.手下人赶紧把他送回家.没过几天,包拯就病死了.
一代清官不幸去世,东京城里到处都是叹息声,很多人伤心得痛哭起来.
宋仁宗停止上朝一天,亲自到包家来慰问.他派专人护送包拯遗体回家乡安葬,下令用石料建造墓室.
在封建社会里,像包拯这样不贪私利、一心为民办事的清官太少了.因此,人们都怀念和赞颂包拯,尊敬地称他为“包公”.他的事迹流传开去,越传越多,越传越神.
说书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故事,到处去讲.剧作家写出剧本,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演出包公戏.这些戏和故事有很多并不是包拯的真事,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是,它们的内容都跟包拯的为人有关系.到今天流传的包公故事,已经有很多.比如,因为包拯善于断案,就有了《灰圈记》、《追鱼》等包公断案戏;因为包拯不畏权势,伸张正义,就有了《铡美案》(《秦香莲》)、《铡赵王》,甚至连鬼魂都能审的《铡判官》、《乌盆记》;因为包拯对亲戚不讲私情,就有了《铡包勉》等戏.舞台上的包公画了个大黑脸,端正威严,表示他的铁面无私.这些都表现出人民对包拯的喜爱和尊敬.
包拯(公元999——1062年),庐州(在现在安徽省)人,是北宋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熟悉、敬仰的人.关于包拯的戏曲、传说很多,这里讲的是真实的故事.
是谁割了牛舌头
包拯到扬州的天长县(在现在江苏省)去做知县.到任不久,就遇到一件案子.
这一天,一个农民的孩子到河边放牛.他把牛放在河滩上吃草,自己就到河边玩去了.等他想牵牛回家的时候,发现那牛无精打采地站着,嘴边不住地滴血.孩子吓得哭起来.
孩子的爸爸听说了,跑到河边细一看,才发觉牛的舌头不知被谁割去了.他又急又恨,跺着脚说:
“毁了我的牛,这让我怎么耕地呀!”
说完,他赶到县衙门去告状.包拯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想了想,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地对告状人说:
“牛舌头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做成熟肉卖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
农民听完,很不满意,望着包拯,抱怨说:
“县太爷,小民要是宰了牛,还用什么来耕地?再说,官府也不允许宰杀耕牛……”
包拯装作不耐烦地说:
“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没完没了?快走吧!”
农民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去做了.
第二天,就有个和那农民同村的人来告状.他说那个农民违犯法令,私宰耕牛.
包拯看这个人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
“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
“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告状人发现说错了,忙闭住嘴.
包拯猛一下站起来,“啪”的一拍惊堂木,追问说:
“说!牛舌头怎么样?”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
告状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拯大声问道:
“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头,又告他的状?”
那人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
“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
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从此,他善于断案的名声,到处传开了.
没拿一块端砚
这一年,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端州的地方官.
端州在今天的广东省高要县.那里出产的砚台,石精工细,非常出名,人们把它叫作端砚.端砚和湖笔、徽墨、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上等品.从唐代起,端砚每年都要作为礼物向皇帝进贡.有很多端州的地方官为了巴结朝中有权势的人,每次都多征收几十倍的砚台,送给京城的大官们.
包拯上任以后,穿上便服,来到出产端砚的羚羊峡,他看到工匠们用石头打磨砚台,非常辛苦.一问官家的价钱,十台端砚只给一台的钱,害得工匠生病的时候都没钱抓药.
包拯回到州府,又检查了存放端砚的库房,发现里面收存了好多端砚,就质问管库房的官吏:
“每年向朝廷贡去多少?”
“一百整.”
“实收多少?”
“实收……”那人想撒谎,可端砚摆在库房里,包拯都看到了,他只得说,“实收五百.”
“快把多余的端砚作价出售,补发工匠的工钱,不得扣减!”
从此,包拯定了规章,立了账目,严禁多要乱拿.
等到包拯任期满了,离开端州的时候,他没有拿回一块端砚.
就是不见包拯来
有一年,包拯奉朝廷的命令,来到京城东京,等候封官.
宰相吕夷简早就听说包拯才干出众,做官清正廉洁,很想见见他.他想,自己是当朝宰相,包拯进京,准得像其他人一样,忙着求见我,让我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我就等着他来吧.
这时候,有人来告诉吕夷简,说包拯就住在吕家附近.吕夷简心想:这还不是为了来见我,特意住得近些吗?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求见他的人一个接一个,就是不见包拯来.
又过了好几天,手下人来向吕夷简报告:
“包拯封完官以后,已经走了!”
“走了?”
“是,离开京城上任去了.”
“不对,你再去他住处打听一下.”
手下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报告:
“他的住处空空的,行李全搬走了.包拯确实走了.”
吕夷简这才明白,包拯和那些巴结上司,拉拢私人关系的官不一样.
为百姓说话
后来,包拯被调到东京做官.他经常到各地调查,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一年,夏天到了,陈州(东京附近,在现在河南省)的农民开始向官府缴税.按往年的办法,都是直接缴纳小麦和大麦.可这一年,地方官突然改了办法,让农民缴纳现钱.原来,这里面有“鬼”.
按照市价,一斗麦子五十文钱,地方官却要折合成一百文,另外还要加收运费二十文,损耗二十文,这样一斗麦子的钱涨到了一百四十文,增加了一倍还多.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点粮食,哪儿来那么多钱呐!陈州的百姓们叫苦连天,有的为了缴钱,弄得倾家荡产,活不下去了.
可巧,包拯来调查了.他了解到地方官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马上报告宋仁宗说:
“陈州地方官任意涨价,搜刮百姓,实在不能容忍.您应该下令,让他们一是按公价定出钱数,二是交麦子还是交钱,应该让百姓自己选,怎么都行.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活下去.”
多亏了包拯,陈州百姓才得救了.包拯又了解到全国好多地方,都有随便涨价的情况,他又接二连三地上书,要求免除这些对百姓不利的办法.
不怕惹恼了皇帝
宋仁宗有个妃子张贵妃,长得很漂亮,又整天甜言蜜语的,会说好听话.宋仁宗十分喜欢她.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知道了,也千方百计地接近皇帝,想讨个大官当.张贵妃总在宋仁宗面前说她伯父这么好那么好,说得宋仁宗没了主意,就让张尧佐当了三司使(官名,主管国家财政),是个挺大的官.这一来满朝的大臣都议论开了:
“张尧佐一没才能,二没道德,就凭着跟皇上是亲戚,当了大官,太不像话了!”
为了这件事,包拯上书给皇帝,坚决反对,他说:
“眼下国家很困难,陛下偏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来管财务,真让大家寒心.您应该免了他的职,换个有才华的人.”
可宋仁宗不但不听,还要给张尧佐官上加官.包拯气坏了,有一天在朝廷上,他和宋仁宗争吵起来.他毫不客气地说:
“张尧佐这种人在朝廷做官,简直是污辱朝廷.他就像个白天的鬼一样,让人讨厌.”
“胡说!”宋仁宗火了,反驳说,“这件事,执政的大臣们都知道!”
“执政的大臣们光知道奉承皇上!”
“胡说,胡说!”宋仁宗红了脸.
“陛下听信妃子的话,重用无才无德的亲戚,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包拯说话太急了,连吐沫星儿都溅到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刚要说什么,又有几个大臣说话了:
“包拯话虽直,可是一片忠心.张尧佐依仗权势,败坏朝风,万万不可重用!”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拚死争辩,想起他对朝廷一片忠心,受了感动,只好说:
“好吧,我就不加封张尧佐的官.今后,外戚(皇帝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不得干涉朝廷的事,不担任重要官职.”
谁知宋仁宗说了不算,过了一年,又想加封张尧佐的官,大臣们提意见,他理都不理.于是,包拯第三次上了奏章说:
“陛下为什么言而无信?像张尧佐这种人,就应该让他离开京城,不能让他在朝廷做官,更不能干预朝廷大事.”
宋仁宗看着奏章,想起一年前包拯那严厉的样子,心中直发怵,连忙说:
“就这样吧!”
包拯三次上书,反对皇亲国戚专权,受到大家的尊敬.
大雨之后
一年秋天,东京城连降大雨,一气儿下了十几天.城里到处泥泞,城外水汪汪一片,很多庄稼被水淹了.古代人迷信,都纷纷祷告天地,请老天爷开恩,别再下了.就连宋仁宗也不吃荤食,在皇宫里祈祷开了.
没过几天,雨停了,天也晴了.大家望着火红的太阳欢呼起来.宋仁宗也高兴了,连忙说:
“朕(皇帝的自称)要大大庆贺一番,给文武百官各升一级,都高兴高兴!”
很多官员听了眉开眼笑,都为能升官发财庆幸.包拯听说了这件事,摇着头对周围人说:
“这算什么!我要面见皇上,让他别这么做!”
宋仁宗知道包拯反对,怕扫了兴,不敢和他见面.过了几天,诏书下来了,包拯一看,果然是给每人升了一级.他马上写了一道奏章说:
“有功的才能升官,没功的不能升,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为了高兴,不管有功没功,不论好歹,一古脑儿全给升官,不是太随便了吗?今后您还怎么让人家立功呢?”
包拯的这个看法,就是在我们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办什么事,都不能把干好的跟干坏的、有成绩的和没成绩的一个样对待.
告状有门
一年,包拯当上了开封知府.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走出来,接过状子,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包拯当了开封知府,他贴出告示,宣布:
今后,凡是在衙门办公的日子,大门都开着.要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上公堂,当面向他诉说,是非曲直,当堂论断.
从此以后,穷苦百姓告状有门了,不再为无处伸冤发愁.普通百姓都对包拯十分信任,愿意找他断案.
有一天,包拯刚上公堂,门外就传来喊冤的声音.一会儿,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跑上公堂,“扑通”一声跪在地下,口中连说:
“请大人作主!请大人作主!”
“起来,慢慢地说.”包拯说.
原来,这个人带了几两银子和一个朋友一起喝酒.他的酒量小,怕喝醉了酒,银子被人摸去,就交给那个朋友保管.后来,他果然喝醉了,可等他酒醒以后向朋友讨银子的时候,那个朋友装作惊讶地说,我没有替你保管银子呀!
于是,两个人争吵起来,谁都说对方说的是假话.丢银子的人就跑到包拯这里来打官司了.
包拯传来被告.被告一口咬定说:
“我根本没有见过他的银子,是他造谣.请大人明断!”
丢银子的人一听,气得大叫:
“银子是我亲手交给你的,你怎么耍赖?请大人明断!”
“是你诬陷!”
“是你耍赖!”
“不要吵了!”包拯严厉地命令道.他心想,当时没有别人在场,谁说的是真话呢?
很快,他想出了办法.他把两个人都留下,暗暗地派了个公差到被告家里去.公差对被告的家里人说:
“你家的主人说真话了,他让你们交出银子来.”
被告的家里人信以为真,乖乖地交出了银子.公差拿回来交给包拯.包拯重新上公堂,拿出银子给被告看,说:
“你还有何话讲?”
被告傻了眼,红着脸,低头认了罪.
包拯断案公道,为很多人伸了冤.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包青天”的说法也在老百姓中间慢慢传开了.
把多占的地让出来
东京城有一条河,叫惠民河.有钱有势的人,为了让花园里有山有水,强占了沿河的土地,修了好多亭台花园.这样一来,河道变窄了,一下雨,水就涨上来,淹了大片民房.
包拯上任以后,发出命令:沿河的花园庭院一律拆毁,官府准备治理惠民河.
命令一发出,有钱有势的人都不高兴了,拖延着不办.这一天,包拯把这些人传到公堂,当面让他们退地拆房.有一个宦官(又叫太监)仗着自己的身份,先就叫唤起来:
“我不退,也不拆.你敢把我怎样?啊?”
包拯沉住气说:
“不论是谁,都得照办!”
“我没有多占土地,地契(土地所有权的证明书)上写得明白,这地是属于我们私人的.”
“那你把地契交出来,我要检查!”
经过检查,包拯发现地契上面有涂改的痕迹.原来,这个宦官为了占公地,私自改了地契上的数字.
包拯气愤极了,立即写了奏章,报告给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眼看洪水威胁了京城的安全,也支持包拯惩办这些人.包拯惩罚了那个宦官,别的人也怕了,赶紧拆了花园,把多占的土地让了出来.
随后,包拯又组织民工,开始治理惠民河.
包拯不怕权势出了名.在有权势的人面前,他很少露出笑容.于是,有人说:
“黄河水难清,包拯笑比黄河清还难啊!”
家训刻在石碑上
古代人把家里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叫做家训.包拯到了晚年,就立下一条家训:
“凡是做官的子孙,如果有贪图钱财犯王法的,生前不许回到家乡,死后也不许葬在家族的坟地里,不听我的这些话,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还找来石匠,把这条家训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里.
望着石碑上的家训,包家人都知道,包拯说话算数,他痛恨亲人干犯法的事.他们都还记得一件事.
有一年,包拯到庐州(在现在安徽省)去做官.庐州是他的家乡,有许多亲戚朋友.有的亲戚以为有个当官的做靠山,干点犯法的事也不要紧.
过了不久,包拯的一个叔伯舅舅蛮不讲理,欺压百姓,干了坏事犯了法,被人告到包拯那里.这个叔伯舅舅觉得当官的外甥一定能替自己开脱,也不当回事.
谁知包拯铁面无私,立刻传来叔伯舅舅,像根本不认识他一样,说:
“你知罪吗?”
“我……我是……”
不等他说完,包拯严厉地说:
“你犯罪证据确凿,不容抵赖!来人,拉下去打!”
包拯公事公办,对亲友不讲情面,这件事传出去,老百姓齐声称赞.那些办过错事的亲戚,也都老实了.后来,各地传开了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什么关节也打不动包拯,他不讲情面,就跟阎罗王一样.
包拯和包公
公元1062年五月的一天,包拯照旧在公堂办事.突然,他感到身体不舒服,原来是得了急病.手下人赶紧把他送回家.没过几天,包拯就病死了.
一代清官不幸去世,东京城里到处都是叹息声,很多人伤心得痛哭起来.
宋仁宗停止上朝一天,亲自到包家来慰问.他派专人护送包拯遗体回家乡安葬,下令用石料建造墓室.
在封建社会里,像包拯这样不贪私利、一心为民办事的清官太少了.因此,人们都怀念和赞颂包拯,尊敬地称他为“包公”.他的事迹流传开去,越传越多,越传越神.
说书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故事,到处去讲.剧作家写出剧本,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演出包公戏.这些戏和故事有很多并不是包拯的真事,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是,它们的内容都跟包拯的为人有关系.到今天流传的包公故事,已经有很多.比如,因为包拯善于断案,就有了《灰圈记》、《追鱼》等包公断案戏;因为包拯不畏权势,伸张正义,就有了《铡美案》(《秦香莲》)、《铡赵王》,甚至连鬼魂都能审的《铡判官》、《乌盆记》;因为包拯对亲戚不讲私情,就有了《铡包勉》等戏.舞台上的包公画了个大黑脸,端正威严,表示他的铁面无私.这些都表现出人民对包拯的喜爱和尊敬.
请大家给我一些执着坚持的名言警句以及小故事,一定要多!
请大家给几个亲情作文的题材、故事!
请大家给一些关于感恩的名言和故事
请大家给我的英语四级估估分,
请大家给我一些郑成功前后的故事(背景故事)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习作7,
胆战心惊的解释噶发包擦亮眼睛
我要写一个作文:春节—我身边的美德故事,我不知道些什么,请大家帮帮忙给几篇范文,给我点灵感
请大家给我提供一个新闻、故事、国家大事什么的,
求儿童英文故事书(全英)故事情节美好童趣的.请写出完整书名.不要给我贴故事啊,我要书!
请给一个生活中强者的故事给我!
麻烦大家给我完整的2010年时事政治的题好吗
英语翻译1.“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认真听了,过会儿我请人起来翻译,下面开始”2.“有不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