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人对恋人的思念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5:05:32
写诗人对恋人的思念的诗句
给提供几个,
给提供几个,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还有很多,给你个网址,注册后可下载:
http://www.yxyww.com/downinfo/107533.html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还有很多,给你个网址,注册后可下载:
http://www.yxyww.com/downinfo/10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