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读者文摘有区别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0 04:10:34
读者与读者文摘有区别吗
《读者》杂志的前身是《读者文摘》,以下是关于《读者》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993年,中国一本月发行量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强烈反对.一本杂志的改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这在中国是第一例.出人意料的是,该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为《读者》.
1993年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
1980年的秋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对他说:“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办什麼刊物呢?”“具体你自己去想.过半个月,我要听你讲一个方案.”於是,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摸索著办起了一份杂志.这就是《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创刊号编完后,他们把当期的重点内容与办刊宗旨放在《光明日报》刊登,不久之后的1981年4月,杂志正式推出.
《读者》的开创者们可能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情景,“《读者》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但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高品质、高品位,受到贾平凹、余秋雨、刘心武、梁晓声等众多文化人士的称赞.”《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孟臻介绍说:“《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6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1003万册,目前《读者》月发行量稳定在900万份以上,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26年来,几乎是伴随著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读者》影响的人数以亿计.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写下这样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著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者》创造的奇迹就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同时,“《读者》现象”逐
渐形成.
提起“《读者》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泽奎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形成了‘《读者》现象’的说法,9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提法.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提得比较多.”他认为,通常说的“《读者》现象”,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办成了“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以及《读者》既保持了在内容方面高雅的品位又留住了庞大的读者群.
不少人提起“《读者》现象”,就会提起“在甘肃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说法,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文教授并不认同甘肃文化不发达的说法.李文认为,现在甘肃虽然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而且甘肃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心.在他看来,“《读者》现象”与甘肃厚重的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1993年,中国一本月发行量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强烈反对.一本杂志的改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这在中国是第一例.出人意料的是,该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为《读者》.
1993年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
1980年的秋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对他说:“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办什麼刊物呢?”“具体你自己去想.过半个月,我要听你讲一个方案.”於是,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摸索著办起了一份杂志.这就是《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创刊号编完后,他们把当期的重点内容与办刊宗旨放在《光明日报》刊登,不久之后的1981年4月,杂志正式推出.
《读者》的开创者们可能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情景,“《读者》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但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高品质、高品位,受到贾平凹、余秋雨、刘心武、梁晓声等众多文化人士的称赞.”《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孟臻介绍说:“《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6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1003万册,目前《读者》月发行量稳定在900万份以上,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26年来,几乎是伴随著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读者》影响的人数以亿计.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写下这样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著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者》创造的奇迹就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同时,“《读者》现象”逐
渐形成.
提起“《读者》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泽奎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形成了‘《读者》现象’的说法,9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提法.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提得比较多.”他认为,通常说的“《读者》现象”,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办成了“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以及《读者》既保持了在内容方面高雅的品位又留住了庞大的读者群.
不少人提起“《读者》现象”,就会提起“在甘肃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说法,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文教授并不认同甘肃文化不发达的说法.李文认为,现在甘肃虽然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而且甘肃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心.在他看来,“《读者》现象”与甘肃厚重的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