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20:43:30
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情境是指事物呈现出来的景象或情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创造一定的条件将知识呈现出来.他不同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可以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智慧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应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有趣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开始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课堂情境.这些情境的作用表现为:激起兴趣、引发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提高练习情趣和练习效果;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积极探索、大胆质疑,从而逐步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氛围.
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课堂情境呢?下面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新课开始创设“趣”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吸引、感染、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小猫吃鱼”(得数是“0”的减法)一课,在导入新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猫妈妈做了一盘鱼(出示图1——盘子里有4条鱼).
师:你们看有几条鱼?猜一猜小猫想干什么?
生:小猫想吃鱼.
师:(学生回答后出示图2——还剩3条鱼)小猫吃了几条鱼?还剩几条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猫吃了1条鱼,还剩3条鱼,算式是:4-1=3(条)
师:小猫还想吃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图3——还剩2条鱼)小猫又吃一条还剩几条?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猫又吃了1条鱼,还剩2条鱼,算式是:4-2=2(条)或3-1=2(条)
师:他还会再吃吗?(出示图4——还剩1条鱼)再吃一条还剩几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样一个系列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和谐的,生动的,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了 “0”的产生过程,以及0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创设“悟”境,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当中往往有一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感悟.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如:在“比较”一课中,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多”、“少”和“同样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师让学生上讲台扮演小动物手拉手做游戏(由学生扮演的一种动物和另一种动物手拉手),其余的学生观察有没有没拉上手的,如果没有说明了什么?如果有那说明谁多谁少?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通过参与、观察,感受和理解了“多”、“少”和“同样多”.
3、在学生情绪低落时创设“动”境,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你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情境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教学“上、下;左、右”时,当学生分清上、下、左、右以后,已经有些疲劳,这时,教师又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来玩一个‘反转游戏’,如老师说‘我指上’,同学们说‘我指下’,看谁的反应快.”
在这样一个欢快的游戏情境中,学生们不但没有了倦意,而且也练习巩固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堂练习练习时创设“竞”境,提高练习热情和练习效率.
当一节课进入练习阶段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明显下降.此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练习发方法,创设练习中的“竞”境,采用比赛的情景,从而提高练习热情和效率.如:在教学完10的加减法以后,教师创设了一个“夺红旗”的比赛情境,同桌两人一面红旗,谁先将规定的口算题全部做完、做对,就可以得到小红旗.此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明显的提高了练习的热情和练习的效率.
5、课末创设“悬”境,使学生久久回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把一节课是否完整作为这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加以考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教育者以一节课作为标准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过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与体验.因此,在课末应创设一个具有延伸性质的情境,给学生留有一个感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在讲“猜数游戏”一课时(6、7的加减法),“想一想”中出现了一幅老鼠背土豆图(袋子里有7个土豆,由于袋子有一个漏洞,掉了3个),当学生列出:3+4=7、4+3=7、7-3=4、7-4=3这4个算是以后,刚好下课.这时教师说:“在这幅图里小老鼠背的土豆掉了4个,那么,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你回家后跟你的家长一起观察图、商量一下,然后明天告诉老师好吗?”在这一节课下课后学生依然兴趣浓厚,不断有学生来到老师身边告诉老师将会出现哪些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一个情境的激发下空前高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适时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并适当的点拨、引导,就一定能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应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有趣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开始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课堂情境.这些情境的作用表现为:激起兴趣、引发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提高练习情趣和练习效果;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积极探索、大胆质疑,从而逐步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氛围.
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课堂情境呢?下面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新课开始创设“趣”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吸引、感染、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小猫吃鱼”(得数是“0”的减法)一课,在导入新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猫妈妈做了一盘鱼(出示图1——盘子里有4条鱼).
师:你们看有几条鱼?猜一猜小猫想干什么?
生:小猫想吃鱼.
师:(学生回答后出示图2——还剩3条鱼)小猫吃了几条鱼?还剩几条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猫吃了1条鱼,还剩3条鱼,算式是:4-1=3(条)
师:小猫还想吃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图3——还剩2条鱼)小猫又吃一条还剩几条?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猫又吃了1条鱼,还剩2条鱼,算式是:4-2=2(条)或3-1=2(条)
师:他还会再吃吗?(出示图4——还剩1条鱼)再吃一条还剩几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样一个系列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和谐的,生动的,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了 “0”的产生过程,以及0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创设“悟”境,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当中往往有一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感悟.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如:在“比较”一课中,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多”、“少”和“同样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师让学生上讲台扮演小动物手拉手做游戏(由学生扮演的一种动物和另一种动物手拉手),其余的学生观察有没有没拉上手的,如果没有说明了什么?如果有那说明谁多谁少?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通过参与、观察,感受和理解了“多”、“少”和“同样多”.
3、在学生情绪低落时创设“动”境,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你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情境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教学“上、下;左、右”时,当学生分清上、下、左、右以后,已经有些疲劳,这时,教师又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来玩一个‘反转游戏’,如老师说‘我指上’,同学们说‘我指下’,看谁的反应快.”
在这样一个欢快的游戏情境中,学生们不但没有了倦意,而且也练习巩固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堂练习练习时创设“竞”境,提高练习热情和练习效率.
当一节课进入练习阶段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明显下降.此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练习发方法,创设练习中的“竞”境,采用比赛的情景,从而提高练习热情和效率.如:在教学完10的加减法以后,教师创设了一个“夺红旗”的比赛情境,同桌两人一面红旗,谁先将规定的口算题全部做完、做对,就可以得到小红旗.此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明显的提高了练习的热情和练习的效率.
5、课末创设“悬”境,使学生久久回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把一节课是否完整作为这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加以考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教育者以一节课作为标准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过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与体验.因此,在课末应创设一个具有延伸性质的情境,给学生留有一个感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在讲“猜数游戏”一课时(6、7的加减法),“想一想”中出现了一幅老鼠背土豆图(袋子里有7个土豆,由于袋子有一个漏洞,掉了3个),当学生列出:3+4=7、4+3=7、7-3=4、7-4=3这4个算是以后,刚好下课.这时教师说:“在这幅图里小老鼠背的土豆掉了4个,那么,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你回家后跟你的家长一起观察图、商量一下,然后明天告诉老师好吗?”在这一节课下课后学生依然兴趣浓厚,不断有学生来到老师身边告诉老师将会出现哪些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一个情境的激发下空前高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适时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并适当的点拨、引导,就一定能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