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推荐一些好书的书单,并简介大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18:22:49
帮我推荐一些好书的书单,并简介大意
中华瑰宝
1 史记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百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遵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表现进步的民族观 进步的经济思想 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 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2战国策
“长短纵横之术”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
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赵”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
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宫廷密室所
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
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
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
并非尽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
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
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3, 53 《资治通鉴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
有一类是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
是符合自己的观点,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是奉诏编书的,皇家的崇文院,据宋仁宗
时所编《崇文总目》的记载,共列书籍30669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光
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阅.宋神宗又以颍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司马光洛阳的住
宅里,“聚书出五千卷”,其他协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书.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
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来的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
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诵手抄.可见,《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很丰富的.
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
《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它不仅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
同时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它全
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自《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加以发展起来.
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直到清代徐乾学
撰《资治通鉴后编》,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夏燮撰《明通鉴》,无不遵循司马光所
创的义例.不仅如此,由《通鉴》派生出来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资治通鉴
纲目》,出现新的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成为南宋以后流行的史书体裁.因此,司马光
主编的《资治通鉴》一向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王鸣盛、钱大昕都
有赞语.
4 《孙子兵法》
“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
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
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
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
《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
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
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5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现代名著
一 边城
不知道有没人同意,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是中国近现代小说最高的,那些乡土风景的描写,及"三教九流"各种底层人物的刻画,在中国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以爱情为主题,只是一部中篇,但算是非常丰满的了.应该说看这本小说都能感悟到人性善良及心灵纯净的美好.
二 骆驼祥子
最爱老舍的语言!说不出所有然来,看他的书,总会有一种仿佛在与之交谈的感觉,他像是跟你面对面然后表达着他的思想.因为语文教材里的那篇《济南的冬天》才找的他的书看,他的散文看的居多,长篇完整的只看过《骆驼祥子》,好多年过去了,故事忘了大半,但祥子和虎妞的形象太过生动的像是戏剧里的人物.了解了老舍生平后,最景仰的中国作家,当是老舍了!
三 围城
似乎不看这本书,是会非常过意不去的.看这书,没怎么刻意的想去理解所谓的“围城”思想,其实是读出一种厌恶吧,方鸿渐,一个无主见的,被动的,意志不坚的,易受诱惑的,不懂自己想要什么的...他应该为自己的一切悲剧买单.整本书写的很精美,当真是“锱铢积累”,是钱钟书的心血之作了.同时也看过杨绛的《洗澡》不甚熟悉的时代背景,不过觉得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
四 浮躁
十分喜欢的一部小说!第一次看贾平凹的书,觉得相当莫名其妙,如此知名的作家,居然写“情色”.某些中篇简直荒诞不经,不过终归是自己看的时候太小了.比较晚才看的《浮躁》,惊为奇书,思考着如何浮躁而看完这本书的,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你会觉得他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很少看到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书,贾平凹也成为比较偏爱的作家,书里爱情部分的描写也挺感人.
五 呐喊 彷徨
呐喊?彷徨!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丁子只朗诵了两句,我便被鲁迅的话语再次击中.伴着炎热的天气,吵闹的背景,恍惚中,我瞬间想起许多曾经有过的梦.这些梦想,或者说仅仅只是一些幻想,在当时的脑海中,必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依然存在于自己心中.但正如鲁迅所说,“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却觉得有些可惜.因为大多都没有实现.
小学时上课会在老师不注意时作曲,但是大多都被淹没;对那些不熟知的事情永远感到好奇,会不停问个究竟;对音乐美术手工之类的课很感兴趣,可以无数次的为之熬夜;喜欢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的看,虽然上面只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又一个童话等等.这些曾经都已被我忘记了,现在记得的就是循规蹈矩,一遍遍做着大家都做过的事,不动脑筋,只需重复.我怕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就此消失了.
想想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大多都是快乐且无忧无虑的.但是每每被问及学习的目的,表面上说的很好听,为自己,为家人,为祖国,但是现在想来,很少有真正为了自己的心,大抵都是为了应付当时的教条吧.所以学得快,忘得也快.高考完就一下子全还给了老师,还给了流逝的时间,还给了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以至于当丁子可以背诵出他喜欢的任何词句时,我却在脑海里翻腾半天,发现空空如也,于是也想说些自己喜爱的句子的心被生生压了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丁子微笑,然后沉默.
沉默有时是因为有太多话要说,有时又是因为无话可说.我想此时我属于后者.我很惭愧.
昨天聊了很多,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并不属于大学生的生活.丁子说我们这些人已经是在过几年之后的生活了.规律但是并不丰富多彩,又有无聊加空虚之嫌.倘若时间总是让我们先行几步,但是人在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都让上个阶段做了,那我们下个阶段又该做些什么呢.
前几天看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最后一段放在这里做结尾,用于自己仍在探索的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也用于随时提醒着自己.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外国
一 童年
外国名著的启蒙,初一时语文老师布置的精读作业所选的书,几乎是自己读过最多遍的名著了,随便翻起一页来看,甚至其中的一段话,都感觉熟悉,这本书不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书目里,当年,当我在课堂上说自己看的是童年时,他说这本书不精彩,其实言下之意,可能就是我们看不来,或者说这书对我们是很枯燥乏味的.一个初中生懂的再多总是有限的,最后一遍读童年时,发现自己起初看的实在很浅显.
可是,我想说可是,第一次看童年时,内心受到的一种冲击,到如今都没退散,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更别说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了,可是,每个小孩总有心心相戚的地方,高尔基在书的扉页上题:为我的儿子而作.端的是满怀深情之作,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触动,我知道那就是“童年”!孩童时,幼小心灵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的那些重量,是足以刻骨铭心的,为自己深感幸运,那年,告别童年之际选了这本书!
二 幽谷百合
幽谷百合也在巴尔扎克代表作之列,但很少看到与此书相关的讨论,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作者的声名,巴氏的《人间喜剧》基本就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代名词,可是幽谷百合却是很纯粹的爱情诗篇,译者在序言里说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九十余部小说,却写不出一首精彩的诗,而这本爱情小说可以当作一首感人的长诗来读.
初读这书时,似乎年少了点,对书中爱情部分的描写,实在感觉寥寥,吸引自己的完全是那诗一般的语言,像音符一般跳跃着,绝无冷场.小说的主人公也正是刚要踏入社会的青年,踌躇满志却遇到了爱情,几乎是通篇的情感描写,几年以后,在大学毕业之际,突然怀念起这本书来,开始要验证女主人公写给“我”的那封长长的信,那是她用了数晚的时间为我所做的筹划,是给我的关于立身处世,飞黄腾达的锦囊妙计,是她智慧的结晶.100多年前的书,跨了国度,跨了年代,可是依然无比受用.
三 草原
即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在中学的语文教材里,契诃夫被收录的短篇小说不在少数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初中语文老师用了N堂客抽丝剥茧般的讲解《变色龙》,一直都觉得他的小说像戏剧,总是上演荒唐的戏码,而他是导演,他的戏具有很强的张力,在高潮时嘎然而止,可是,他的最使我感动的小说却是草原.一直到现在,每每长途跋涉,高速公路上,坐在大巴车里,看着窗外飞速而过的风景,总能更深刻的领会到《草原》里的在旅途中的那种绵延不绝的孤独感.
四 羊脂球
即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很晚才看的莫泊桑的小说,一开始就很有疑问:他凭啥可以跟契诃夫齐名?当然是一种无知了,事实却是,那本小说集看过一半后,莫泊桑几乎就成为自己最崇拜的小说家了,小说的整体架构总感觉是无懈可击的,没有极尽华丽的语言,却总有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之感,他的小说可以让人有许多思考,你能感受到一个作家的睿智,他笔下的人物很自然的流露出人性,对比下,会觉得契诃夫对他小说里的人物是一种刻意的操纵了,论短篇小说,莫泊桑在我心里是最高的!
五 猎人笔记
记得这本书是某年冬天的晚上常看的,一到冬天总习惯在被窝里看书,看完契诃夫和莫泊桑后,遇到图格涅夫,小说风格上有极度彻底的转变,看他的猎人笔记总感觉像在看日记,猎人的所见所闻,像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猎人独有的笔触,某些篇章,荒郊野外的味道十足,让人会做梦:假如自己也是个很悠闲的猎人...又像是在看一篇篇散文一样,只不过不会有高深莫测之感,读猎人笔记,一段很美好的经历.
从高尔基到契诃夫再到图格涅夫,俄罗斯文学也成为自己的偏爱!相当遗憾的是,从初一就计划要看的托尔斯泰的那些大部头,居然屡屡错过,《复活》是现在最想看的小说.
六 雪国
川端康成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是带着颇深的疑问去读他的书的,传说中的意识流写法体会不了太深刻,可是,总记得他的书里有种淡淡的忧伤,借由一些很简单的细节动作或话语就勾画出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确实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他的书里不解的东西挺多的,或许也跟文化的差异相关.不过最不解的是,看到有人把村上春树与之相提并论,只看过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风格差的挺远,但就文学底蕴来说,似乎二者还是差的挺远的.
七 红与黑
很早看的名著,看这书的时候人挺傻的,因为对小说的主人公非常反感,连带着对整本书都反感,甚至怀疑起,这书凭啥是世界名著? 但几年后,回想起整本小说,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初看的时候,司汤达的写作方式自己没看懂,那些心理描写方式真是一绝了,从新审视于连,挺另类的一部小说,其实是十分精彩的.
八 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的小说被称作是现实主义的,雨果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好吧,是因为想见识下所谓的"浪漫主义"才去看的巴黎圣母院,似乎没有什么名著的正反派人物可以有如此反差的了,不知道为啥看这书,最吸引我的是那个最是虚伪的副主教,不经意的想到岳不群,不过还是觉得雨果刻画的形象更为生动.这本书只是看过一遍印象就十分深刻,听说《悲惨世界》写的更好,遗憾的是还没看过...
九 基督山伯爵
大概是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了(外国名著),几乎是当武侠小说来看的(看过改编的电影也拍的很精彩)可是一直在纠结一件事,同是大仲马代表作的《三个火枪手》我居然看不下去,也是自己买过的名著中唯一一部没看完的.
十 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写的那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好像有收录在中学的语文教材里吧,扯的远了,《包法利夫人》看的早了,女主人公偷情,其心里及情感变化的描写,最初看的时候,有那么一点不知所谓的,还有那个怯懦的男主人公,福楼拜选中了一个经典体裁,完成了一部经典名著,只能佩服其手法的高明了.福楼拜晚年悉心指导莫泊桑的写作,常常想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所有伟大名著,伟大作家都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 福尔摩斯探案集
虚构的人物比创作者更知名,似乎是很少见的,福尔摩斯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或许对于柯南道尔来说,更是种幸福,就像是看着自己生养的小孩功成名就!其他的侦探小说看的太少,也无从比较了.一直记得福尔摩斯的第一个故事是《血字的研究》,经典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不过,觉得柯南道尔安排福尔摩斯死去的那篇太拙劣了,幸好,在福迷的强烈反对声中,他又让福尔摩斯回来了...柯南道尔写的故事一定不是最精彩的,但拥有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似乎就够了.
十二 堂吉诃德
除了福尔摩斯,堂吉诃德大概是小时候最如雷贯耳的一个名著中的人物了,可是,又是读的太早的一本书,啃的相当辛苦,始终也没找到这本书的趣味所在,是硬生生把整部小说翻完的,只留下了鲜少的印象,这本书对我大概是个转折点,从此后拿到手的大部头名著,除去《三个火枪手》,基本都算看的比较顺利.
这些你能看懂就很了不起,欢迎追问
1 史记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百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遵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表现进步的民族观 进步的经济思想 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 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2战国策
“长短纵横之术”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
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赵”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
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宫廷密室所
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
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
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
并非尽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
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
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3, 53 《资治通鉴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
有一类是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
是符合自己的观点,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是奉诏编书的,皇家的崇文院,据宋仁宗
时所编《崇文总目》的记载,共列书籍30669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光
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阅.宋神宗又以颍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司马光洛阳的住
宅里,“聚书出五千卷”,其他协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书.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
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来的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
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诵手抄.可见,《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很丰富的.
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
《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它不仅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
同时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它全
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自《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加以发展起来.
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直到清代徐乾学
撰《资治通鉴后编》,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夏燮撰《明通鉴》,无不遵循司马光所
创的义例.不仅如此,由《通鉴》派生出来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资治通鉴
纲目》,出现新的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成为南宋以后流行的史书体裁.因此,司马光
主编的《资治通鉴》一向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王鸣盛、钱大昕都
有赞语.
4 《孙子兵法》
“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
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
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
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
《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
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
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5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现代名著
一 边城
不知道有没人同意,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是中国近现代小说最高的,那些乡土风景的描写,及"三教九流"各种底层人物的刻画,在中国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以爱情为主题,只是一部中篇,但算是非常丰满的了.应该说看这本小说都能感悟到人性善良及心灵纯净的美好.
二 骆驼祥子
最爱老舍的语言!说不出所有然来,看他的书,总会有一种仿佛在与之交谈的感觉,他像是跟你面对面然后表达着他的思想.因为语文教材里的那篇《济南的冬天》才找的他的书看,他的散文看的居多,长篇完整的只看过《骆驼祥子》,好多年过去了,故事忘了大半,但祥子和虎妞的形象太过生动的像是戏剧里的人物.了解了老舍生平后,最景仰的中国作家,当是老舍了!
三 围城
似乎不看这本书,是会非常过意不去的.看这书,没怎么刻意的想去理解所谓的“围城”思想,其实是读出一种厌恶吧,方鸿渐,一个无主见的,被动的,意志不坚的,易受诱惑的,不懂自己想要什么的...他应该为自己的一切悲剧买单.整本书写的很精美,当真是“锱铢积累”,是钱钟书的心血之作了.同时也看过杨绛的《洗澡》不甚熟悉的时代背景,不过觉得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
四 浮躁
十分喜欢的一部小说!第一次看贾平凹的书,觉得相当莫名其妙,如此知名的作家,居然写“情色”.某些中篇简直荒诞不经,不过终归是自己看的时候太小了.比较晚才看的《浮躁》,惊为奇书,思考着如何浮躁而看完这本书的,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你会觉得他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很少看到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书,贾平凹也成为比较偏爱的作家,书里爱情部分的描写也挺感人.
五 呐喊 彷徨
呐喊?彷徨!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丁子只朗诵了两句,我便被鲁迅的话语再次击中.伴着炎热的天气,吵闹的背景,恍惚中,我瞬间想起许多曾经有过的梦.这些梦想,或者说仅仅只是一些幻想,在当时的脑海中,必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依然存在于自己心中.但正如鲁迅所说,“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却觉得有些可惜.因为大多都没有实现.
小学时上课会在老师不注意时作曲,但是大多都被淹没;对那些不熟知的事情永远感到好奇,会不停问个究竟;对音乐美术手工之类的课很感兴趣,可以无数次的为之熬夜;喜欢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的看,虽然上面只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又一个童话等等.这些曾经都已被我忘记了,现在记得的就是循规蹈矩,一遍遍做着大家都做过的事,不动脑筋,只需重复.我怕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就此消失了.
想想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大多都是快乐且无忧无虑的.但是每每被问及学习的目的,表面上说的很好听,为自己,为家人,为祖国,但是现在想来,很少有真正为了自己的心,大抵都是为了应付当时的教条吧.所以学得快,忘得也快.高考完就一下子全还给了老师,还给了流逝的时间,还给了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以至于当丁子可以背诵出他喜欢的任何词句时,我却在脑海里翻腾半天,发现空空如也,于是也想说些自己喜爱的句子的心被生生压了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丁子微笑,然后沉默.
沉默有时是因为有太多话要说,有时又是因为无话可说.我想此时我属于后者.我很惭愧.
昨天聊了很多,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并不属于大学生的生活.丁子说我们这些人已经是在过几年之后的生活了.规律但是并不丰富多彩,又有无聊加空虚之嫌.倘若时间总是让我们先行几步,但是人在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都让上个阶段做了,那我们下个阶段又该做些什么呢.
前几天看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最后一段放在这里做结尾,用于自己仍在探索的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也用于随时提醒着自己.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外国
一 童年
外国名著的启蒙,初一时语文老师布置的精读作业所选的书,几乎是自己读过最多遍的名著了,随便翻起一页来看,甚至其中的一段话,都感觉熟悉,这本书不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书目里,当年,当我在课堂上说自己看的是童年时,他说这本书不精彩,其实言下之意,可能就是我们看不来,或者说这书对我们是很枯燥乏味的.一个初中生懂的再多总是有限的,最后一遍读童年时,发现自己起初看的实在很浅显.
可是,我想说可是,第一次看童年时,内心受到的一种冲击,到如今都没退散,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更别说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了,可是,每个小孩总有心心相戚的地方,高尔基在书的扉页上题:为我的儿子而作.端的是满怀深情之作,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触动,我知道那就是“童年”!孩童时,幼小心灵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的那些重量,是足以刻骨铭心的,为自己深感幸运,那年,告别童年之际选了这本书!
二 幽谷百合
幽谷百合也在巴尔扎克代表作之列,但很少看到与此书相关的讨论,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作者的声名,巴氏的《人间喜剧》基本就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代名词,可是幽谷百合却是很纯粹的爱情诗篇,译者在序言里说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九十余部小说,却写不出一首精彩的诗,而这本爱情小说可以当作一首感人的长诗来读.
初读这书时,似乎年少了点,对书中爱情部分的描写,实在感觉寥寥,吸引自己的完全是那诗一般的语言,像音符一般跳跃着,绝无冷场.小说的主人公也正是刚要踏入社会的青年,踌躇满志却遇到了爱情,几乎是通篇的情感描写,几年以后,在大学毕业之际,突然怀念起这本书来,开始要验证女主人公写给“我”的那封长长的信,那是她用了数晚的时间为我所做的筹划,是给我的关于立身处世,飞黄腾达的锦囊妙计,是她智慧的结晶.100多年前的书,跨了国度,跨了年代,可是依然无比受用.
三 草原
即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在中学的语文教材里,契诃夫被收录的短篇小说不在少数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初中语文老师用了N堂客抽丝剥茧般的讲解《变色龙》,一直都觉得他的小说像戏剧,总是上演荒唐的戏码,而他是导演,他的戏具有很强的张力,在高潮时嘎然而止,可是,他的最使我感动的小说却是草原.一直到现在,每每长途跋涉,高速公路上,坐在大巴车里,看着窗外飞速而过的风景,总能更深刻的领会到《草原》里的在旅途中的那种绵延不绝的孤独感.
四 羊脂球
即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很晚才看的莫泊桑的小说,一开始就很有疑问:他凭啥可以跟契诃夫齐名?当然是一种无知了,事实却是,那本小说集看过一半后,莫泊桑几乎就成为自己最崇拜的小说家了,小说的整体架构总感觉是无懈可击的,没有极尽华丽的语言,却总有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之感,他的小说可以让人有许多思考,你能感受到一个作家的睿智,他笔下的人物很自然的流露出人性,对比下,会觉得契诃夫对他小说里的人物是一种刻意的操纵了,论短篇小说,莫泊桑在我心里是最高的!
五 猎人笔记
记得这本书是某年冬天的晚上常看的,一到冬天总习惯在被窝里看书,看完契诃夫和莫泊桑后,遇到图格涅夫,小说风格上有极度彻底的转变,看他的猎人笔记总感觉像在看日记,猎人的所见所闻,像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猎人独有的笔触,某些篇章,荒郊野外的味道十足,让人会做梦:假如自己也是个很悠闲的猎人...又像是在看一篇篇散文一样,只不过不会有高深莫测之感,读猎人笔记,一段很美好的经历.
从高尔基到契诃夫再到图格涅夫,俄罗斯文学也成为自己的偏爱!相当遗憾的是,从初一就计划要看的托尔斯泰的那些大部头,居然屡屡错过,《复活》是现在最想看的小说.
六 雪国
川端康成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是带着颇深的疑问去读他的书的,传说中的意识流写法体会不了太深刻,可是,总记得他的书里有种淡淡的忧伤,借由一些很简单的细节动作或话语就勾画出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确实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他的书里不解的东西挺多的,或许也跟文化的差异相关.不过最不解的是,看到有人把村上春树与之相提并论,只看过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风格差的挺远,但就文学底蕴来说,似乎二者还是差的挺远的.
七 红与黑
很早看的名著,看这书的时候人挺傻的,因为对小说的主人公非常反感,连带着对整本书都反感,甚至怀疑起,这书凭啥是世界名著? 但几年后,回想起整本小说,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初看的时候,司汤达的写作方式自己没看懂,那些心理描写方式真是一绝了,从新审视于连,挺另类的一部小说,其实是十分精彩的.
八 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的小说被称作是现实主义的,雨果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好吧,是因为想见识下所谓的"浪漫主义"才去看的巴黎圣母院,似乎没有什么名著的正反派人物可以有如此反差的了,不知道为啥看这书,最吸引我的是那个最是虚伪的副主教,不经意的想到岳不群,不过还是觉得雨果刻画的形象更为生动.这本书只是看过一遍印象就十分深刻,听说《悲惨世界》写的更好,遗憾的是还没看过...
九 基督山伯爵
大概是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了(外国名著),几乎是当武侠小说来看的(看过改编的电影也拍的很精彩)可是一直在纠结一件事,同是大仲马代表作的《三个火枪手》我居然看不下去,也是自己买过的名著中唯一一部没看完的.
十 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写的那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好像有收录在中学的语文教材里吧,扯的远了,《包法利夫人》看的早了,女主人公偷情,其心里及情感变化的描写,最初看的时候,有那么一点不知所谓的,还有那个怯懦的男主人公,福楼拜选中了一个经典体裁,完成了一部经典名著,只能佩服其手法的高明了.福楼拜晚年悉心指导莫泊桑的写作,常常想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所有伟大名著,伟大作家都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 福尔摩斯探案集
虚构的人物比创作者更知名,似乎是很少见的,福尔摩斯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或许对于柯南道尔来说,更是种幸福,就像是看着自己生养的小孩功成名就!其他的侦探小说看的太少,也无从比较了.一直记得福尔摩斯的第一个故事是《血字的研究》,经典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不过,觉得柯南道尔安排福尔摩斯死去的那篇太拙劣了,幸好,在福迷的强烈反对声中,他又让福尔摩斯回来了...柯南道尔写的故事一定不是最精彩的,但拥有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似乎就够了.
十二 堂吉诃德
除了福尔摩斯,堂吉诃德大概是小时候最如雷贯耳的一个名著中的人物了,可是,又是读的太早的一本书,啃的相当辛苦,始终也没找到这本书的趣味所在,是硬生生把整部小说翻完的,只留下了鲜少的印象,这本书对我大概是个转折点,从此后拿到手的大部头名著,除去《三个火枪手》,基本都算看的比较顺利.
这些你能看懂就很了不起,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