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诗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05:03:58
望大陆诗意?
]《望大陆》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望”者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
思乡之苦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的诗人无时不思念陕西老家和怎结发妻子,思念失散的骨肉.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
魂望故乡
于右任台北故居:梅亭主楼
[4]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 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艺术水平极高.
隐喻咏叹
由墓前石狮眺望台湾海峡和落日
[5]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 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 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 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千古绝唱
于右任
[6]《《望大陆》,声声切,字字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于右任素仰屈原之为人,尤爱读《离骚》.他曾以“骚心”为笔名,可见其意. 一九五六年,他在中国台湾的一次诗人节聚会中说:“我是发起诗人节之一人,我们为什么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当然是纪念屈原的.所谓纪念屈原,一是纪念其作品的伟大,一是纪念其人格的崇高.屈原的作品,无论造词、立意,都为中国诗人开辟一广大的境界.刘勰在《辨骚》内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关于屈原的人格,哀民生之多艰,恐美人之迟暮.学人忧国,死生以之.司马迁说他:‘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纪念屈原,是纪念他衣被万世的创作精神,及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于右任不但在诗歌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传统,悃悃款款,矢志无他,写出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感慨,就是风格上也继承了骚体的传统.《《望大陆》》就是杂用骚体及乐府歌体来写的:诗以复沓形式反复唱叹,纯粹是古风的形式,“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于《敕勒歌》,“山之上,国有殇”则是仿效屈原《九歌》中的《国殇》. 诗中无限悲痛地抒发了先生对故乡、对大陆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2][7]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望大陆》》是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爱国诗人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诗句,这位陕西乡党在晚年,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乡愁.不论是人生功业还是书法成就,于右任都令人隔着历史长河而长久仰视.他是一部大书. 于右任一贯提倡诗体解放,对作诗提出“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而他自己也是率先身体力行的.一九五七年,他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说:“我们的诗,三百篇后,由汉魏而六朝,量少变,至唐而变生多体,变也;宋词,变也;元曲,变也.每一变的初期,皆为诗体的解放,内容的扩大.”他认为诗体的变化,就是诗的革命.他说:“诗的体裁,必须解放,伟大的天才、伟大的思想,决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论,我觉得,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的长歌,他们的新乐府.他们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风美备,而是对前代诗风的革命精神,而是由于这种革命精神所产生的领导作用,假使他们不在这条路上发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们也不过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而已!近人作诗,动言效法李杜,我认为真的效法,应当效法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当因脚的大小来做鞋,不应当因鞋垢大小来削脚.” 《《望大陆》》不愧为于先生一生中的峰巅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绝唱.先生欲将血泪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大陆》》诗,并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7][8]
思乡之苦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的诗人无时不思念陕西老家和怎结发妻子,思念失散的骨肉.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
魂望故乡
于右任台北故居:梅亭主楼
[4]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 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艺术水平极高.
隐喻咏叹
由墓前石狮眺望台湾海峡和落日
[5]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 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 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 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千古绝唱
于右任
[6]《《望大陆》,声声切,字字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于右任素仰屈原之为人,尤爱读《离骚》.他曾以“骚心”为笔名,可见其意. 一九五六年,他在中国台湾的一次诗人节聚会中说:“我是发起诗人节之一人,我们为什么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当然是纪念屈原的.所谓纪念屈原,一是纪念其作品的伟大,一是纪念其人格的崇高.屈原的作品,无论造词、立意,都为中国诗人开辟一广大的境界.刘勰在《辨骚》内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关于屈原的人格,哀民生之多艰,恐美人之迟暮.学人忧国,死生以之.司马迁说他:‘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纪念屈原,是纪念他衣被万世的创作精神,及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于右任不但在诗歌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传统,悃悃款款,矢志无他,写出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感慨,就是风格上也继承了骚体的传统.《《望大陆》》就是杂用骚体及乐府歌体来写的:诗以复沓形式反复唱叹,纯粹是古风的形式,“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于《敕勒歌》,“山之上,国有殇”则是仿效屈原《九歌》中的《国殇》. 诗中无限悲痛地抒发了先生对故乡、对大陆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2][7]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望大陆》》是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爱国诗人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诗句,这位陕西乡党在晚年,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乡愁.不论是人生功业还是书法成就,于右任都令人隔着历史长河而长久仰视.他是一部大书. 于右任一贯提倡诗体解放,对作诗提出“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而他自己也是率先身体力行的.一九五七年,他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说:“我们的诗,三百篇后,由汉魏而六朝,量少变,至唐而变生多体,变也;宋词,变也;元曲,变也.每一变的初期,皆为诗体的解放,内容的扩大.”他认为诗体的变化,就是诗的革命.他说:“诗的体裁,必须解放,伟大的天才、伟大的思想,决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论,我觉得,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的长歌,他们的新乐府.他们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风美备,而是对前代诗风的革命精神,而是由于这种革命精神所产生的领导作用,假使他们不在这条路上发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们也不过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而已!近人作诗,动言效法李杜,我认为真的效法,应当效法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当因脚的大小来做鞋,不应当因鞋垢大小来削脚.” 《《望大陆》》不愧为于先生一生中的峰巅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绝唱.先生欲将血泪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大陆》》诗,并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