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人口锐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3:38:59
安史之乱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人口锐减?
有资料显示,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有人口5280万,经过安史之乱后,只剩下1690万了.这短短的十年,人口减少了3590万.而且此后终唐之世,人口一直在一千多万,再也没有增加多少.仅仅一个战乱的原因是不是不太够?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资料显示,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有人口5280万,经过安史之乱后,只剩下1690万了.这短短的十年,人口减少了3590万.而且此后终唐之世,人口一直在一千多万,再也没有增加多少.仅仅一个战乱的原因是不是不太够?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安史之乱总体来说,其实可以算作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的起义,在安禄山的起义过程中,达到了安史之乱的巅峰,主要出现了两件事情.
一、兵临长安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二、马嵬兵变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顺便说一下肃宗登基: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肃宗至德二年正月五日(757.1.29)晚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安史之乱”的“安”不仅指安禄山也指这个)、李猪儿(安禄山的随身宦官,亲信.话说这名字起的真不怎么样啊.)和严庄(貌似是安禄山的护卫之一)三人串通一气,李猪儿在安禄山睡觉时一刀刺进安禄山腹内,安禄山扑街,享年55岁.安庆绪干掉了安禄山,次日早上,安庆绪以皇上病逝为由,继承了“皇位”,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第二部分:安(安庆绪)史(史思明+史朝义)之乱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好了,简要介绍了一下安史之乱这一场唐VS吐蕃的战争,现在来解释一下人口锐减的原因.
一:兵荒马乱
这是所有起义or叛乱都会出现的现象,常年的征战导致大量士兵伤亡,军马所到之处百姓也全部遭殃,这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物资短缺
当这个现象成为了一个导致人口锐减的原因时,那就有一个先决条件:短缺物资的不仅是军队,还是整个社会.比一下三国时期吧,三国时魏国在农业这一方面抓得很紧,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所以使得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了起来;蜀国的蜀锦畅销全国,使得当时全中国经济发达.再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时期朝政荒废、经济荒废、农业荒废,是一个完美的“三废”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土地荒芜粮食紧缺,让粮价飚的超高,令在安史之乱中丧生的3590W人中有极大一部分.
三:兵役徭役
兵役就不多说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侧面造成及加重了原因2.
LZ你说说...在这种时期能出现人口稳定的现象吗...
话说近2000个字啊...LZ看在我这么辛苦的份上采纳了吧.
第一部分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的起义,在安禄山的起义过程中,达到了安史之乱的巅峰,主要出现了两件事情.
一、兵临长安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二、马嵬兵变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顺便说一下肃宗登基: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肃宗至德二年正月五日(757.1.29)晚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安史之乱”的“安”不仅指安禄山也指这个)、李猪儿(安禄山的随身宦官,亲信.话说这名字起的真不怎么样啊.)和严庄(貌似是安禄山的护卫之一)三人串通一气,李猪儿在安禄山睡觉时一刀刺进安禄山腹内,安禄山扑街,享年55岁.安庆绪干掉了安禄山,次日早上,安庆绪以皇上病逝为由,继承了“皇位”,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第二部分:安(安庆绪)史(史思明+史朝义)之乱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好了,简要介绍了一下安史之乱这一场唐VS吐蕃的战争,现在来解释一下人口锐减的原因.
一:兵荒马乱
这是所有起义or叛乱都会出现的现象,常年的征战导致大量士兵伤亡,军马所到之处百姓也全部遭殃,这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物资短缺
当这个现象成为了一个导致人口锐减的原因时,那就有一个先决条件:短缺物资的不仅是军队,还是整个社会.比一下三国时期吧,三国时魏国在农业这一方面抓得很紧,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所以使得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了起来;蜀国的蜀锦畅销全国,使得当时全中国经济发达.再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时期朝政荒废、经济荒废、农业荒废,是一个完美的“三废”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土地荒芜粮食紧缺,让粮价飚的超高,令在安史之乱中丧生的3590W人中有极大一部分.
三:兵役徭役
兵役就不多说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侧面造成及加重了原因2.
LZ你说说...在这种时期能出现人口稳定的现象吗...
话说近2000个字啊...LZ看在我这么辛苦的份上采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