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题目?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情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04:10:47
名著阅读
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题目?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情感?
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题目?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情感?
因为文章回忆的人物是啊长 而 山海经 是啊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 也是文章的中心.《山海经》凝聚着长妈妈对鲁迅的无私的爱
一、整体把握
1.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
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样值得怀念,鲁迅对阿长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2.把握这篇课文,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
回忆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大出意料,阿长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阿长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
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
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很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之极.
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
5.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
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儿时的心理,其实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惟独买《山海经》算是做了一件好事.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孩子操心.“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当然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买《山海经》则是叫孩子称心如意的一回.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之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二、文句解说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因为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制艺和试帖诗”具体一点讲是什么样子的?
制艺是摘取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立论的八股文.试帖诗,大抵取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一般为五言八韵.
5.“石印”是怎么印刷的?
先将原稿用特制的墨写在药纸上,再轧印在石版上,涂上桃胶,干后用水擦净,然后涂油墨印刷.
6.“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
三、问题研究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是一迭连声地说“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一、整体把握
1.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
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样值得怀念,鲁迅对阿长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2.把握这篇课文,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
回忆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大出意料,阿长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阿长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
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
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很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之极.
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
5.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
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儿时的心理,其实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惟独买《山海经》算是做了一件好事.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孩子操心.“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当然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买《山海经》则是叫孩子称心如意的一回.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之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二、文句解说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因为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制艺和试帖诗”具体一点讲是什么样子的?
制艺是摘取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立论的八股文.试帖诗,大抵取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一般为五言八韵.
5.“石印”是怎么印刷的?
先将原稿用特制的墨写在药纸上,再轧印在石版上,涂上桃胶,干后用水擦净,然后涂油墨印刷.
6.“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
三、问题研究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是一迭连声地说“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