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 可持续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7 07:27:47
你如何看待 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唯一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基本认识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70年代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对环境和发展的问题也更加重视,并于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1987年联合国在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可持续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步形成.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人类开始跨进了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社会等各种问题和矛盾,“两型社会”建设不断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再次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确立为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思想.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半个世纪,作为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为人类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保护环境和资源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即要将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发展统一起来.其实质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突出的仍是发展的主题.发展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发展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权利和基本条件.那种主张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发展又不仅仅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要以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为目标,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可持续性.这里讲的可持续至少有三个特征,即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和环境有力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否则应坚决禁止.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虽然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已危及到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创新陈旧的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严峻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核心要求.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才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程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资源问题.总体上讲,我国属于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小国”的地位.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3位,其中耕地占7%;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6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又是资源短缺国家,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其中人均石油、天然气占有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局部地区缺水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压力是很大的,既有资源需求压力,又有资源供给压力,更有降低资源消耗的压力.特别是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承担着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这个阶段又是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显然,解决好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环境问题.我国环境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环境容量有限,二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粗放,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未得到根本改善,产业和工业组织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与社会不和谐,等等.建国6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十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5%,钢材消耗和水泥消耗分别占世界的30%和54%.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水平看,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可以说,总体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
人口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但人口众多仍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适度增长可以给社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过度增长,尤其是低素质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现在人口总量已达到13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15亿,以后将逐步减少,但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这些都将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此外,还有“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卫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不可忽视,必须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必须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当前存在的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不可能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因此,转变发展理念,破除以物为本、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陈旧发展观,尽快实现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都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一方面实现了生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又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转变发展方式要在正确的发展理念指导下,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创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是解决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增长方式上,要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优结构、高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在消费方式上,要由奢侈型的消费方式向绿色消费方式转变.在经济结构上,要注重需求结构调整,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开发再生资源,尽快形成循环经济形态.
必须加快发展机制的完善.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资源有限和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用水、用地、用电和排污交易制度建设,使利益相关者和受影响者共同分担由于资源开采所带来的影响.要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和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污染排放权交易制度.要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付费的生态保护原则,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
必须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性环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经济发展而言,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加以解决的,包括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技术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升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进而改变要素资源投入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结构创新可以使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使人们的自主创新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创新动力得到加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还要进一步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创新服务型政府规范运行的机制,完善规范政府职能的制度体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要进一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完善资源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监督制约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基本认识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70年代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对环境和发展的问题也更加重视,并于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1987年联合国在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可持续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步形成.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人类开始跨进了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社会等各种问题和矛盾,“两型社会”建设不断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再次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确立为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思想.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半个世纪,作为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为人类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保护环境和资源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即要将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发展统一起来.其实质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突出的仍是发展的主题.发展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发展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权利和基本条件.那种主张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发展又不仅仅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要以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为目标,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可持续性.这里讲的可持续至少有三个特征,即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和环境有力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否则应坚决禁止.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虽然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已危及到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创新陈旧的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严峻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核心要求.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才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程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资源问题.总体上讲,我国属于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小国”的地位.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3位,其中耕地占7%;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6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又是资源短缺国家,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其中人均石油、天然气占有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局部地区缺水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压力是很大的,既有资源需求压力,又有资源供给压力,更有降低资源消耗的压力.特别是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承担着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这个阶段又是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显然,解决好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环境问题.我国环境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环境容量有限,二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粗放,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未得到根本改善,产业和工业组织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与社会不和谐,等等.建国6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十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5%,钢材消耗和水泥消耗分别占世界的30%和54%.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水平看,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可以说,总体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
人口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但人口众多仍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适度增长可以给社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过度增长,尤其是低素质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现在人口总量已达到13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15亿,以后将逐步减少,但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这些都将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此外,还有“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卫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不可忽视,必须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必须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当前存在的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不可能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因此,转变发展理念,破除以物为本、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陈旧发展观,尽快实现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都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一方面实现了生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又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转变发展方式要在正确的发展理念指导下,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创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是解决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增长方式上,要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优结构、高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在消费方式上,要由奢侈型的消费方式向绿色消费方式转变.在经济结构上,要注重需求结构调整,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开发再生资源,尽快形成循环经济形态.
必须加快发展机制的完善.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资源有限和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用水、用地、用电和排污交易制度建设,使利益相关者和受影响者共同分担由于资源开采所带来的影响.要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和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污染排放权交易制度.要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付费的生态保护原则,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
必须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性环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经济发展而言,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加以解决的,包括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技术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升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进而改变要素资源投入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结构创新可以使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使人们的自主创新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创新动力得到加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还要进一步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创新服务型政府规范运行的机制,完善规范政府职能的制度体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要进一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完善资源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监督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