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太平天国运动的石达开出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0:07:34
太平天国运动的石达开出走
石达开带了几十万人出走,九江失手,洪秀全要他去解围,他不去,他是不是想另起炉灶单干啊.
太平天国运动的石达开出走
史式《石达开远征是非得失考》节选
  石达开的远征并非意气用事
  不少同志在评论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时候,都是采取“各打四十大板”的办法,认为洪秀全的错误是“用亲不用贤”,石达开的错误是“意气用事”.也就是说,造成这一悲剧,双方都有责任.
  石达开的远征果然是“意气用事”么?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天京内讧的整个过程中,石达开的态度与行动都是无可非议的.内讧爆发之前,他毫不知情.内讧爆发之后,他奋不顾身地赶到天京制止屠杀.由于洪,韦不许他进行干预,并要对他下手,他才决心逃出天京,然后组织力量回来制止屠杀.兴师靖难治时,他虽然为了顾全大局,只要求韦昌辉之头,不要求洪秀全之头,但是他所施的压力是直接加到洪秀全头上的.布列治门《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一文中说:“石达开急行集合忠实的部队,及既得有足用及可靠的兵力,即上奏天王,要求韦昌辉之头.同时致以恫吓,谓如不得气头,即班师回京攻灭天京.”这样的恐吓,完全是正义的,无可非议.因为当时天京的大屠杀再不停止,太平天国就会立即覆灭,不会再拖八个年头.天京城外的敌人看到城里的火光,见到成千上万的尸体由观音门漂流出江,无不兴高采烈,随时准备进城办理接收.石达开的义师回到天京,才打破了敌人的好梦.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即石达开以他果断的正义行动,从覆亡的边缘挽救了太平天国.
  如果不是石达开大兴问罪之师,洪秀全是不肯杀韦昌辉的.麦高文在《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细记》一文中说,石达开起兵之后“即要求杀北王韦昌辉及其党羽.最初,其要求未蒙答应(就是说洪秀全不肯),韦昌辉犹欲负隅顽抗.但未几,洪秀全见全体军心皆归附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天京内讧的阵线分明,洪韦是一党,洪秀全利用韦昌辉为工具,袭杀杨秀清,屠杀所谓“杨党”.石达开正是为了顾全大局,挽救革命事业,才不顾个人安危跑回来制止屠杀的.如果他只身回京可以解决问题,那又何必兴师动众,他第一次回京正是这样打算的.可惜空口说话,不起作用,他只好逃出天京去组织力量.这一来,得罪了洪,韦.他本人虽然脱险,结果全家被杀.如果他意气用事,那么在率领靖难大军进入天京时,就会大杀洪韦党羽以泄私愤.当时,他完全有力量杀洪而代之.可是大敌当前,怎能自相残杀!在韦已伏诛,大军进入天京之后,他力争和洪秀全取得谅解,稳定大局,医治大屠杀所造成的严重创伤.这真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说是先国家之急而忘私仇.石达开大军进城,鸡犬不惊,并无任何私人报复的举动,连韦昌辉之父都受到保护.因此,“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我们不要忘记,石达开当时不过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他能这样顾全大局,不记私仇,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怎么能还把“意气用事”的帽子加到他的头上?
  为了共济时艰,挽救革命事业,石达开能够把全家被杀的大仇置之度外,和洪秀全继续共事,委曲求全.如果洪秀全也能够顾全大局,从此重用石达开,则正如罗尔纲先生所说,“这就是说明太平天国经过了杨韦内讧,当然是受了大损失的,但这一件大损失,在石达开归来执政后,是可以弥补起来的,太平天国的前途还是有发展的.”但是在石达开执政的半年中,洪秀全重用一窍不通的安福两王,处处压制石达开,逐步夺石达开的权.而且策划杀害石达开.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石达开真的意气用事,再次爆发内讧,是完全可能的.为了顾全大局,石达开不此之图,最后决心离京远征,这就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石达开不愧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人,他是不会做任何不利于革命事,不利于洪秀全个人的事情的.这一点,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委曲”是不是可以“求全”
  罗尔纲先生对石达开的远征是表示惋惜的,他认为石达开应该尽量委曲求全:“石达开在天平天国处于这样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对洪仁发,洪仁达的挟制,应该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以求得内部的团结,对洪秀全的猜忌,应该要用忠贞的行动,以消释洪秀全的疑忌.后来忠王李秀成也给洪仁发等欺压,也给洪秀全猜忌,李秀成对付洪姓只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虽然得不到团结的结果,但洪姓也没有再进一步杀害他.”笔者认为,如果“委曲”而能“求全”,我们当然十分赞成.遗憾的是,“委曲”不一定能够“求全”.理由如下:
  一 拿石达开与李秀成相比较,李秀成有求全的可能,而石达开绝无这种可能.李秀成是后起的人物,威望远远不如石达开,只要他俯首听命,洪李双方相安是可能的.石达开则不同,他是首义诸王之一,不管他如何努力,双方勉强相安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广西首义六王,西南两王死于进军途中,东北两王死于内讧,还活着的只有洪秀全与石达开两人.在洪秀全心目中,有资格和有条件和他争夺宝座的,就只有年青有为的石达开.而且,石达开知道他发动内讧袭杀杨秀清而夺取实权的全部秘密,石达开和他之间有杀害全家的大仇.石达开不是一个喂喂诺诺的驯顺工具,而是一个桀骜不逊的人物,曾经扬言要起兵“攻灭天京”.更危险的是,石达开文武全才,得到全体军民的拥护.这样的人不除,他怎能安枕?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洪秀全的猜忌就是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石达开如何努力委曲求全,都无法消除洪秀全等猜忌.石达开态度强硬,固然会引起猜忌,石达开处处忍让,也同样会引起猜忌,洪秀全会认为这是伪装,这是斗争策略.总而言之只要石达开活着,猜忌就无法消除,要想消除猜忌,石达开只好自杀.委曲求全,谈何容易?
  二 委曲而“求”来之“全”并非完全一样,而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如果求来的只是苟且偷安之“全”,对革命事业不利,我们是不赞成的.历史事实证明,李秀成事事委曲求全,并没有给革命事业带来多大好处.在李秀成大军即将攻下上海的关键时刻,洪秀全不予支持,勒令退回救天京,结果坐失战机,带来无穷的后患.李鸿章的淮军就是以上海为根据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洪秀全心血来潮,逼李秀成率领大军冒雪“扫北”.李秀成明知形势不利,不敢力争,只好委曲求全,奉命而行,结果士兵冻馁而死者居半,大大地损失了有生力量.最后,在天京被围几将断粮的紧急关头,李秀成提出一个完全正确的“让城别走”的战略,准备把主力拉到帝国主义势力所不及的地区,徐图发展,等到力量恢复,然后卷土重来,洪秀全拒不接受,李秀成只好委曲求全,困守天京,陪他同归于尽.这难道不是事实?即或石达开真能像李秀成那样委曲求全,而历史又出现了奇奇迹----洪秀全的性格突然改变,变得心胸宽大,对石达开不再疑忌;石达开的性格也突然改变,变得十分驯顺,对洪秀全事事服从----事情的发展也不见得会对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有利.有的同志在读到太平天国晚期历史时,掩卷叹息,认为李秀成应从大局出发,敢于违抗洪秀全的乱命,执行正确的策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古有明训,有何不可?看来,李秀成过分委曲求全似乎并不符合革命的利益.虽说“春秋责备贤者”,我们如果一方面责备李秀成过于委曲求全,一方面又责备石达开不能委曲求全,纵然石,李无言,我们又将何以自圆其说?
  委曲而求苟且偷安之“全”,已不可得,欲求革命利益之“全”,更不可能.因此,石达开委曲求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远征是石达开当时唯一可走的道路
  我们要评价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是非,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两害则取其轻,两利则取其重.如果当时还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错误的,如果当时的确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正确的.正如一个人负了重伤,如果可以不截肢,则截肢是错误;如果不截肢就要死人,则截肢而挽救生命就是正确的.
  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当时局势,就会发现,摆在石达开面前的只有五条道路,此外就再没什么第六条道路.这五条道路是:一,委曲求全,二,束手待毙,三,叛变投敌,四,取而代之,五,率军远征.委曲求全这一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前面已经分析.取而代之和叛变投敌,是石达开宁死也不肯为的,这里不用再说.以下只分析其余两条道路.
  束手待毙之说,绝非危言耸听.石达开如果不走,早迟必被洪秀全所杀.新本《石达开自述》中说,“洪秀全把韦昌辉杀了,又疑心达开,有一并谋害之意”.罗尔纲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考》中说,“石达开见洪秀全对自己的猜忌越来越重,碳害怕被洪秀全杀死,就逃出天京”.这种估计都是有根据的.天京内讧,洪,韦站在一起,而石达开则是站在杨秀清一边的.洪,石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的.石达开兴师问罪,洪秀全迫于形势,才杀韦顺石,石入京主政,不出于洪之任命而出于“合朝同举”,自非洪所能容忍.总之,洪,石难以并存,石既不愿意杀洪,早迟将为洪所杀,这一点,洪石双方都是了然于心的.石达开既走之后,洪秀全在全体
  军民都同情石达开的巨大压力之下,铸“义王”金牌送给石达开,请他回京,那只是一种姿态,是想捞回一点政治资本的策略,骗不了人.石达开不走,一定被杀无疑.我们全都承认,石达开是被逼走的.所谓“逼”也者,非死即走耳!否则又何能称之为“逼”?愚忠而死,于国何补?于民何益?我们既然不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道德,就没有理由苟责不死而走的石达开.石达开并非怕死的人,他最后“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但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我们就不应该劝他束手待毙.
  道路一共只有五条,排除了以上的四条,就只剩下率军远征的一条路.比较而言,上策是没有的,远征是中策,其他四条路只是下策或者无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对石达开走远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