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开点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4 00:27:51
能把兰亭集序讲一下吗?我有很多地方不会,不理解的话很难背诵。
解题思路: 见“解答”。
解题过程:
《兰亭集序》理解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yá)临沂(yí)(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他胸怀旷达,爱好山水,富有爱国思想,为当时人所敬重。
【解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写了这篇有名的序文。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
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在能见到的是唐摹本。
【注评】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九年:公元353年。岁在癸丑:这一年的干支纪年属于癸丑。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会稽:古郡名,辖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修禊:古代风俗,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临水而祭,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楔。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禊:一种消除不吉的祭礼。○先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群贤:指谢安等32位名士。少长:指王凝之等9位本家子弟。毕:全部。咸:都。○再交待与会之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激湍:急流成漩涡的水。映带: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再描写集会地景物之胜。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流觞:古人一种饮酒取乐的方式,即把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酒而饮并赋诗。觞: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用以流杯。列坐其次: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次:处所,这里指水边。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咏诗。幽情:深藏的感情。○再写流觞饮酒赋诗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这一天呀。惠风:柔和的风,春风。和畅:温和舒畅。品类:指万物。所以:用来。游目:纵目游观。骋怀:舒展胸怀。足以:完全可以。极视听之娱: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极:穷尽。娱:快乐。信:实在。○再写集会之日有良辰美景之乐。
第一段,叙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和流觞饮酒赋诗、欣赏良辰美景的乐趣。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引起议论的助词。相与:相互交往。俯仰: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一世:一生。这两句说,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借“俯仰一世”引起议论。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或:有的人。诸:之于。晤:面对面。○一种人舍躁趋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因:凭借。寄:寄托(情怀)。所托: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如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拘束。放浪:不受拘束。形骸:身体。 ○一种人舍静趋躁。 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céng)不知老之将至。 趣:同“趋”。趣舍:取舍。万殊:种种不同。静:指性格安静,即上文“晤言一室之内”。躁:指性格躁动,即上文“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暂得于已:对于自己暂时得到的。快然:高兴的样子。曾:竟。 ○两种人都有“欣于所遇”之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所之:所往,指所向往、爱好的事物。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系之矣: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系:继续,接着。○两种人都有“情随事迁”之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从前。陈迹:旧迹。犹:尚且。以之兴怀: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修短:指寿命长短。随化:听凭造化。化:造化,指天。古人相信人寿长短是由天决定的。终期于尽:最终期限归于完结,即最终必死。○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指庄子。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一件大事。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引古人语承上启下,提出死生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dào),不能喻之于怀。 昔人:古人。兴感之由:(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契:符契,古代一种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临文:面对着文章。嗟悼:感叹悲伤。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从心里理解它。喻:明白,理解。 ○今人不能理解古人“兴感之由”。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固:本来。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样。一:作动词用,看作一样。虚诞:虚妄的话。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齐:作动词用,看作相等。彭: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活了八百岁。殇:幼年死去的人,短命。妄作:胡编乱造。“一死生”和“齐彭殇”都是庄子的观点。 ○但不同意庄子的生死观。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的兴感),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昔人(的兴感一样,不能喻之于怀),可悲啊!由:通“犹”,像,如同。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列序时人:一一地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列:排列,一个一个地。录其所述:记录他们所作的诗。虽世殊事异: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所以兴怀:产生感慨的原因。其致一也:人们的情趣是相同的。览者:读者。斯文:这篇文章,指本文。○说明作序的原由:既然“兴感”古今相同,所以“录其所述”,供后人研读。
第二段,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批判“一死生” “齐彭殇”的虚妄,说明作序的原由。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可以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快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同,但他们都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己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天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况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简析】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接着通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篇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兰亭集序》理解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46252291061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yá)临沂(yí)(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他胸怀旷达,爱好山水,富有爱国思想,为当时人所敬重。
【解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写了这篇有名的序文。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
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在能见到的是唐摹本。
【注评】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九年:公元353年。岁在癸丑:这一年的干支纪年属于癸丑。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会稽:古郡名,辖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修禊:古代风俗,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临水而祭,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楔。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禊:一种消除不吉的祭礼。○先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群贤:指谢安等32位名士。少长:指王凝之等9位本家子弟。毕:全部。咸:都。○再交待与会之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激湍:急流成漩涡的水。映带: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再描写集会地景物之胜。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流觞:古人一种饮酒取乐的方式,即把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酒而饮并赋诗。觞: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用以流杯。列坐其次: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次:处所,这里指水边。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咏诗。幽情:深藏的感情。○再写流觞饮酒赋诗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这一天呀。惠风:柔和的风,春风。和畅:温和舒畅。品类:指万物。所以:用来。游目:纵目游观。骋怀:舒展胸怀。足以:完全可以。极视听之娱: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极:穷尽。娱:快乐。信:实在。○再写集会之日有良辰美景之乐。
第一段,叙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和流觞饮酒赋诗、欣赏良辰美景的乐趣。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引起议论的助词。相与:相互交往。俯仰: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一世:一生。这两句说,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借“俯仰一世”引起议论。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或:有的人。诸:之于。晤:面对面。○一种人舍躁趋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因:凭借。寄:寄托(情怀)。所托: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如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拘束。放浪:不受拘束。形骸:身体。 ○一种人舍静趋躁。 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céng)不知老之将至。 趣:同“趋”。趣舍:取舍。万殊:种种不同。静:指性格安静,即上文“晤言一室之内”。躁:指性格躁动,即上文“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暂得于已:对于自己暂时得到的。快然:高兴的样子。曾:竟。 ○两种人都有“欣于所遇”之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所之:所往,指所向往、爱好的事物。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系之矣: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系:继续,接着。○两种人都有“情随事迁”之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从前。陈迹:旧迹。犹:尚且。以之兴怀: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修短:指寿命长短。随化:听凭造化。化:造化,指天。古人相信人寿长短是由天决定的。终期于尽:最终期限归于完结,即最终必死。○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指庄子。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一件大事。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引古人语承上启下,提出死生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dào),不能喻之于怀。 昔人:古人。兴感之由:(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契:符契,古代一种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临文:面对着文章。嗟悼:感叹悲伤。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从心里理解它。喻:明白,理解。 ○今人不能理解古人“兴感之由”。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固:本来。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样。一:作动词用,看作一样。虚诞:虚妄的话。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齐:作动词用,看作相等。彭: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活了八百岁。殇:幼年死去的人,短命。妄作:胡编乱造。“一死生”和“齐彭殇”都是庄子的观点。 ○但不同意庄子的生死观。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的兴感),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昔人(的兴感一样,不能喻之于怀),可悲啊!由:通“犹”,像,如同。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列序时人:一一地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列:排列,一个一个地。录其所述:记录他们所作的诗。虽世殊事异: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所以兴怀:产生感慨的原因。其致一也:人们的情趣是相同的。览者:读者。斯文:这篇文章,指本文。○说明作序的原由:既然“兴感”古今相同,所以“录其所述”,供后人研读。
第二段,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批判“一死生” “齐彭殇”的虚妄,说明作序的原由。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可以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快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同,但他们都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己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天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况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简析】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接着通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篇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