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典型的地质构造景观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04:23:16
湖南典型的地质构造景观有?
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有相当一部分地质遗迹颇具观赏和重要地学研究与科普价值.笔者参与了由新宁县国土资源局委托省物勘院承担完成的新宁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工作对分布于该地质公园108k㎡ 规划区原已发现和这次新发现的共计152个地质遗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笔者通过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崀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发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观最为著名,同时也分布和发育一些较为典型的地质构造形迹,有重要意义的水体资源以及较为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分布的地质遗迹主要可分为:丹霞地貌景观类、岩溶地质地貌景观类、构造地质遗迹类、水体资源类、地质灾害遗迹类5大类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
丹霞地貌景观是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态及微地貌特征,区内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和微地貌3类.
正地貌类丹霞崖壁
一般呈条状直截式的悬崖峭壁,坡度大于 60°,高度大于50m,多沿大型节理裂隙面发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异呈层状组合,壁上多见顺层凹凸和竖向流水蚀 痕及孔洞.此类崖壁地貌发育较普遍,主要分布于单面山陡坡,各台寨块状山体边侧与河谷两岸.最典型的如分布于紫霞峒景区的“红华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长 700余米,平均高100余米,峭壁临空,气势磅薄,景象万千;每当红日中空,丽阳高照,绝壁红光熠熠,蔚为雄伟壮观,是罕见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观.
正地貌类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变而来,底部大面积裸露的丹霞岩层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顶主呈锥状.如“金字塔”、“海狮迎宾”、“香炉峰”、“丹霞盖帽”等.最典型的当属“金字塔”石峰,它是受两组共轭节理(菱形节理)控制,经流水侵蚀、球形风化等作用发育而成,两条棱线斜伸相交成适度张开的顶角,峰顶呈圆锥状,独显奇姿.
正地貌类丹霞峰丛
系由丹霞方山演变而来,当侵蚀作用深入到方山内部时,山体遭受强烈的破坏,形成高低参差、形态各异的连体同座峰丛地貌,如“丹霞峰丛”、“十八罗汉”、“塔状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鲸鱼闹海”等.其中尤以“鲸鱼闹海”为极为典型的丹霞峰丛地貌景观,立八角寨顶面西俯瞰,只见无数丹霞石峰,于云海之中似成群巨鲸击波嬉戏,姿态各异,形奇状美,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最近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属国内外罕见,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据称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峡谷对峙,山水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态系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子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武陵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誉.
古树是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神堂湾、黑枞脑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的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它们的生存环境、林相结构及其保护、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
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源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石英砂岩构成巨大的奇峰异石,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鳃,则遍见于溪流、泉、潭中.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是雕塑各种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丹霞地貌景观是崀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态及微地貌特征,区内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和微地貌3类.
正地貌类丹霞崖壁
一般呈条状直截式的悬崖峭壁,坡度大于 60°,高度大于50m,多沿大型节理裂隙面发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异呈层状组合,壁上多见顺层凹凸和竖向流水蚀 痕及孔洞.此类崖壁地貌发育较普遍,主要分布于单面山陡坡,各台寨块状山体边侧与河谷两岸.最典型的如分布于紫霞峒景区的“红华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长 700余米,平均高100余米,峭壁临空,气势磅薄,景象万千;每当红日中空,丽阳高照,绝壁红光熠熠,蔚为雄伟壮观,是罕见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观.
正地貌类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变而来,底部大面积裸露的丹霞岩层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顶主呈锥状.如“金字塔”、“海狮迎宾”、“香炉峰”、“丹霞盖帽”等.最典型的当属“金字塔”石峰,它是受两组共轭节理(菱形节理)控制,经流水侵蚀、球形风化等作用发育而成,两条棱线斜伸相交成适度张开的顶角,峰顶呈圆锥状,独显奇姿.
正地貌类丹霞峰丛
系由丹霞方山演变而来,当侵蚀作用深入到方山内部时,山体遭受强烈的破坏,形成高低参差、形态各异的连体同座峰丛地貌,如“丹霞峰丛”、“十八罗汉”、“塔状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鲸鱼闹海”等.其中尤以“鲸鱼闹海”为极为典型的丹霞峰丛地貌景观,立八角寨顶面西俯瞰,只见无数丹霞石峰,于云海之中似成群巨鲸击波嬉戏,姿态各异,形奇状美,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最近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属国内外罕见,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据称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峡谷对峙,山水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态系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子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武陵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誉.
古树是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神堂湾、黑枞脑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的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它们的生存环境、林相结构及其保护、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
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源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石英砂岩构成巨大的奇峰异石,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鳃,则遍见于溪流、泉、潭中.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是雕塑各种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