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物理 > 作业

物理知识点归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09/27 05:52:15
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我的笔记和知识点不是很懂很全,您能帮我梳理一下吗?
物理知识点归纳
解题思路:  温度计内液体:酒精、水银或煤油。  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 如果使用温度计时超过它的量程,后果:① 玻璃泡胀破;② 测不出温度。 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2)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解题过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见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10-3km=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2.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 3. 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步骤:
①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④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刻度线垂直。
⑤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4.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l 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l 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或公路、铁路、河流等长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l 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量硬币周长、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这种方法。 l 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这种方法。 5. 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见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为:1h=60min=3600s 6.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石英钟、机械表、电子表等。 7. 误差: l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l 产生原因:测量的人和工具、测量方法、环境温度及湿度引起的。 l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l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l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要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者选择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3.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l 两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方向相同、速度相同。 4.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乙汽车有三种运动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1.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l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l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l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2. 速度 l 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l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 l 公式:
第一种单位:v——速度——米每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v——速度——千米每小时(km/h);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
1m/s=3.6km/h(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l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做速度的单位。 l 速度与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 3. 匀速直线运动 l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l 会分析图象:(在某些题中,物体是匀速运动,但不是直线运动。做题时要加以注意。)
4. 变速运动 l 定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l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求平均速度的公式:(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l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当t1=t2时,;当s1=s2时, l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 5.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3.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4.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S1=75 cm t1=2.6s V1=28.85 cm/s 2 S2=75 cm t2=2.5s V2=_____ cm/s 3 S3=75 cm t3=2.4s V3=______ cm/s v=______ cm/s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达标自我检测题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 班级: 姓名: 阅卷人: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来 C.车窗 D.路边的树 2. 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 3. 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它前2内的速度是( ) A.0.5m/s B. 1m/s C. 2m/s D.无法确定 4.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 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 s内,小明的速度是5 m/s D.8 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5. 如图2所示为晓艳旅游时记录的汽车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图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出发8 h内和l2 h内走过的路程相同
B.在5 h到8 h内共走了270 km的路程
C.汽车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47.5 km/h
D.汽车在2 h至4 h之间速度最快,那时的速度为12 m/s 图2 6. 小芳骑着自行车在上学的路上,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旁的树木 B.迎面走来的行人
C.小芳骑的自行车 D.从小芳身边超越的汽车 7. 小李家准备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只需3 min。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
A.200 m B.400 m C.2 000 m D.10 000 m 8. 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二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9. 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0. 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40 m,需40 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 min 30 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  )
A.400 m B.300 m C.200 m D.150 m 11. 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由s=vt可知,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B.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越小,表明物体运动得越慢
C.由v=s/t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12.(2012山东滨州)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3. 小明在火车站坐火车时,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他看看站台,发现原来是对面的火车在向南行驶,而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小明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开始向北行驶”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自己坐的火车并没有开动”是以______为参照物14. 用图3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图3 图4 15. 某桥全长1916 m,正桥全长480 m,一辆汽车匀速通过正桥时,车上速度表如图4所示,汽车通过正桥所用的时间为_____。 16. _______和_______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_______,或_______、_______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_________的。 17.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通过的路程之比是,则通过这段路程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来源om] 18. 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5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_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图5 图6 图7 19. 暑假期间,爸爸驾车带小明去南京旅游,在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6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5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京,最快需要_________h。 20. 图7为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______运动;第3 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_______。 21. 下表记录的是小刚同学40 m跑的有关数据,请做有关计算: 路程/m 10 20 30 40 时间/s 2.5 4.5 6.2 7.7 (1)前6.2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2)后20 m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三、作图、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22. 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内文纸的厚度?动脑筋想一想,你一定能想出办法的,将你想出的办法写出来。 23. 观察图8,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有几种可能?并说明发生该现象的条件。(左西右东) [ 图8 24. 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9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图9 四、计算、探究题(25题10分,26题15分,共25分) 25. 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千米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秒.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26. 已知D92次和D9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南昌——上海南 上海南——南昌 运行里程 D92 8:34开 13:49到 D93 18:31开 20:39到 840 km 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可知:
1)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多少min?
(2)D92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v<v。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科学世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5.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l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l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 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l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低。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l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l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l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l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l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l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l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l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三节 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l 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l “B超”;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超声波探测仪 2. 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3.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计算公式: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回声定位、圜丘等。 l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 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 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雪地感觉较宁静(电影院的墙壁使用较粗糙的材料)的原因:蓬松多孔的结构能吸收声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能量减小。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l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l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l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达标自我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阅卷人: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使声音变得悦耳或低沉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 3.从下图的波形上看,是噪声的为 ( ) 4.如图所示,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5.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A. 音调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调及响度 6.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声打交道,以下有关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人类用语言表达信息、情感、并进行交流,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B.乙图中暖气管能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C.丙图中利用声呐确定鱼群的位置,说明超声波在水中也能传播 D.丁图中在公路两旁设置声音屏障,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减弱噪声 7.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8.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身体各方面的信息的 B.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 C.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回声起到了增强原声的作用 D.声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危害 9.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在校园周围植树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10.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金嗓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1.写出下列情景所对应的物理知识: (1)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 这表明 。 (2)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到振动。这表明_ 。 (3)给摩托车的发动机装上消声器。 这表明___ 。 (4)工人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 这表明_ 。 12.悦悦在弹奏古筝时,古筝的琴弦因为________而发声;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声音___ __ ___;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她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________的缘故 13.每天清晨我们进入校园就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声音是由 传播的,由远及近,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和“音色”)发生变化。耳朵贴着教室墙壁感觉声音更加清晰、明显,说明 _(选填“固”、“液”或“气”) 体也可以传声,且效果更好。 14.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5.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 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减弱噪声。 16.下图是课本中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它们分别研究什么问题?请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以下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介质”、“能量”或“信息”) (1)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2)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得越快, 越高; (3)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 越大;
(4)丁实验说明声波能传递 。 17.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18.几种动物和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如下: ①猫:60~35000Hz ②青蛙:50~8000Hz ③狗:15~5000Hz ④知更鸟:250~21000Hz ⑤鳄鱼:20~60000Hz ⑥人:20~20000Hz 在所列的动物和人中,能听见超声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能听见次声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听不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9分,共19分) 19.在研究有关声音的传播时,小军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未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如图所示,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管子抽出。请你根据小军的实验探究回答下面一些问题。 (1)在没有抽气时,小军用家用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 “能”或“不能”)听见手机的声音。 (2)当小军不断抽出瓶中的空气时(瓶中空气没有完全抽走 时),再拨打手机,听到手机的铃声将 。 (3)当小军继续把瓶中的空气往外抽, 再拨打手机,他仍能从听到从瓶里传出来的微小手机的声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通过以上小军的实验探究,请你帮小军总结出实验结论。 20.小玲同学设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声音的响亮与振幅的关系,请你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回答有关的问题。 (1) 通过实验,他记录了下面的实验现象。 实验次数 用力大小 响度大小 乒乓球被弹开幅度 1 较小 较小 较小 2 稍大 稍大 稍大 3 较大 较大 较大 由以上实验现象可得到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3)上述实验所运用的主要研究问题方法是 。 四、计算题(12分) 21.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五、综合能力题(16分) 22.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1. 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l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

温度计类型 常见量程 分度值 原理 所用液体 特殊构造 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室用温度计 -21℃~110℃ 1℃ 液体热胀冷缩 水银或煤油 使用时不能甩 (其他见下) 寒暑表 -30℃~50℃ 1℃ 酒精 体温计 35℃~42℃ 0.1℃ 水银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① 使用之前用力甩 ② 可离开人体读数 l 温度计内液体:酒精、水银或煤油。 l 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
如果使用温度计时超过它的量程,后果:① 玻璃泡胀破;② 测不出温度。 l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2)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l 读数时视线不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的后果(见右上图)。(口诀:羊(仰视)小虎(俯视)大) 3. 摄氏度:“℃”表示摄氏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4. 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结构靠近液泡下方有细管缩口,使用之前必须向下甩把水银甩回玻璃泡。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