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06:53:34
请问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解题思路: 请见“解答过程”
解题过程:
如何写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比金钱更宝贵的》一文的写作,在审题时,应试者应该首先寻找题目文字中的关键词语“宝贵”,抓住了这一题眼,然后就可以选择作文写作的范畴了。你认为比金钱更宝贵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生命,还是友情?是人格,还是享受?一旦你选定了其中一方面,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就会非常轻松了。
2、立意。
“意”,即文意、主题,是写作主体在文章写作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就议论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所谓明确,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甚至不知所云。普通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之中常常什么都想说,写出的东西却什么也没说清楚,含糊不清。清人刘熙载认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错认或歪曲。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怀。
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永难忘记的印象。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对于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在作文题目中有所提示,如《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这类文章在写作时,立意这一环节一般不需要再多做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如《论文凭与学识》、《学与思》等。关于《论文凭与学识》,一般的应试者在立意时容易简单化,把论点确立为“学识比文凭重要”这一层面,这实际是审题不严的结果;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是学识与文凭双重:有文凭没有学识不行,在当前有学识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样的立意在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论证后者,如能结合当前职场招聘的现实加以具体阐释,文章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在立意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A符合材料事实。一篇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写作者随意臆想的,它首先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应该是具体材料的本质的真实体现。这样确立的主题也才是可信的,文章也才能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B反映事物本质。符合事实的主题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普通写作者易于对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现象反映其本质,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做出客观的描述,然而往往是简单的罗列,流于表象,不能挖掘到事物本质的真实,这样的立意是不好的。
C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是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的立意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律动,力争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优秀之作。《红楼梦》、《祝福》等作的立意无不如此。在公务员考试的应试作文中,更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社会现实,加强文章的时代性。
3、选材。
“材”,即材料,是写作主体从生活和学习中积聚到的供写作之用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在议论文中,就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各种论据。
在文章写作中,一方面,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任何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无论大小,都是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一定的客观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另一方面,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一定的主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和支持。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就是文章写作选材成败的具体显现。因此,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呢?
首先,选材必须建立在聚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想选好材料,必须先积聚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使选材时能够有材可选。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积聚、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这里的“有物”即有材料,他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积聚、占有材料地位之重要。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选材只有在聚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选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文章写作中,选材的总原则是要围绕主题选材。这也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文章如何写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说,议论文写作中的选择材料实际上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样,选材还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真实。所谓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材料(论据)要确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文章要求的材料真实,也就是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前者应该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际情况相符,后者应该是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议论文的写作,更应该注意所选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以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服人。
(2)典型。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应试者在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尽量从自我的观察与阅读中选择那些人所未云的论据。要发现新鲜的材料,首先必须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生事物,其次是寻找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使用的材料,再次还可以变换选择的角度使旧材料出新貌。
关于以上三个要求,应试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议论文来加以领会,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4、布局。
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文章结构一般由以下因素构成: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
这里的段落,是指“自然段”,即文章中以首行空两格为标志、自成起讫、相对独立完整的结构单位。设置段落是为了表示相对完整、单一的意义,并使读者阅读时在视觉上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感。设置段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单一性。即一个段落里一般只是相对集中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将两个以上联系松散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能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全就分段,把本来意思联系密切的内容分作两段。可以看出,单一性和完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单一性是从段落表意的角度来看的,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相对单一的意思;完整性则是从段落的内容构成上看的,表达相同意思的相关内容应该放在同一段落之内。单一性是内容相对完整的单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对单一的完整性。另外,在保持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应试者还要注意分段要尽量做到长短适度。
层次,是指“意义段”或“逻辑段”,即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显示内容逻辑联系的结构单位。层次能够体现文章的主题布局或作者思路演变的轨迹,这种意义上的层次是“大”层次,大层次之下往往还有许多小层次。大层次一般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由两个以上的若干段落构成,有时也等于一个段落。我们经常会给文章分成几大段或几部分,这里的“大段”或“部分”实际就是大层次。实质上,层次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矛盾的各个侧面,通过人们的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安排层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发展顺序、意识流动顺序等,但总的原则必须是为主题表现服务。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以求正确反映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及人们对矛盾的分析认识过程。
开头,即文章的开端部分。通常是指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自然段。好的开头,一方面有利于表现主题和拓展思路,以保证行文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文章的美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写好开头,对于应试作文而言,意义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考场作文的一个良好开端,更可以一开篇便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赢得一定的感情(印象)分。
结尾,即文章的收束部分。通常是指文章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结尾是保证文章结构完整的重要因素。文章的结尾一忌“画蛇添足”,二忌“虎头蛇尾”。好的结尾,不仅是文章内容的自然绾结,还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以遐想,令人回味不尽。
过渡,是指文章的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表示连接、承转关系的方式或手段。必要的过渡可以使上下文的内容很自然地连贯起来,从而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文章过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与呼应,是保证文章内容前后紧密衔接的一种具体方式或手段。在文章写作中,前面写到的事物,后文要有照应;后面要写的问题,前面应埋下伏笔,这就是照应。文章有了照应,能使结构层次更加分明。文章照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题文照应,即题目和文章正文内容之间的照应;首尾照应,或称首尾呼应,是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照应;前后照应,这是专指正文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照应。
布局,即安排文章的结构。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材料使用的先后等都属于布局的内容。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布局实际就是为文章写作构建整体框架。文章的布局工作应该在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这一总的布局原则指导下进行。
文章结构的安排要符合以下要求:
(1)开头结尾要有魅力。明代文论家谢榛曾以声响比喻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是一种非常精彩的表述。
(2)段落层次要清晰。段落与层次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就表现在这一层面。就议论文而言,只要段落层次清晰,文章的说理就会条理清楚,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过渡照应要严密。作为文章内容的衔接方式,过渡与照应在文章结构中起着特殊的粘合作用,恰当的过渡与照应能够使文章的各项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过渡与照应实际上就是文章的黏合剂。议论文中严密的过渡与照应能够大大加强说理的逻辑力量,使各项论据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论证更加有力。
(4)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就议论文体的写作而言,文章结构的安排,一般应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引论—本论—结论”的说理类型。只有适应了文体的写作要求,才能写出规范、优秀的文章。
(5)组合方式要艺术。文章的各项材料不是随意放置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精心安排的。文章不光是表明观点就行,还要尽量使表达更加美化。布局不单是材料组合的技术问题,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一种美的创作活动,因此,在材料的组合方面,应试者还必须下一些工夫,力求结构完美。
完美的文章结构(布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A自然、严谨。自然,是指结构安排顺理成章,行止自如。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拼凑。应该做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严谨,是指文章结构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严密,无懈可击,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弊端。要做到结构自然、严谨,布局时首先应该考虑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化。
B完整、统一。完整,是指文章内容不能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也不可缺头少尾、七零八碎或节外生枝、前后冲突。统一,是指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文脉贯通,各个局部结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文章的各个局部是为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二者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思路。
C灵活、自由。要求结构自然严谨、完整统一,并不是要求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而是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的前提下尽量灵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结构,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有力地表现主题。灵活就是形式要多样化,如议论文的结构模式(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写作的具体需要分别采用并列式或总分式,总分式又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等类型。
5、行文。
行文,就是指作者用具体的文字语言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一环节是文章写作的物化过程。行文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立意、选材、布局等构思活动的优劣,因为构思是对将要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构想,直接引导着行文的走向;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者语言文字技巧的高低,因为把一个主题、一个材料准确有力地表述出来,需要作者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遣用恰当的词语,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文意的能力直接制约着文章的写作。因此,在行文阶段,作者应该掌握好表达方式的选用和词语句子的锤炼与修饰。
6、修改。
修改,是写作者对写出的文章初稿进行修饰、改动并使之定型的活动。文不厌改,从这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俄国大文学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中外文学史上许许多多优秀作品也都是反复修改的结果。由此可见,修改对于文章写作是意义极其重大的。
文章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向:修改主题,包括变更主题、订正观点等;改动材料,包括增删材料、改换材料、订正材料、调整详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段落层次、审视过渡与照应等;锤炼语言,包括改换词语、变更句式、锤炼修辞等。在半命题作文或自命题作文时,文章的修改还包含改换标题,可以是更换新标题、改换部分语言等。在考场作文时,由于应试者审题不严,在补题(或自命题)时往往没有能够找到准确的词语(或标题),当初稿写出后会发现标题与文章内容不够吻合,重写又没有时间,因此根据实际写作文章内容改换标题便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势在必行之举。有不少人在考试作文时都有此种经历。
应试作文,虽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使应试者有充裕的时间来精修细改,但应试者必须有效地利用时间,对刚写出的文章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在大的立意、选材及篇章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试者更应及时改正,否则将前功尽弃。
(同学:这样解答还满意吗?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给我留言,老师愿意与你成为探讨知识的朋友。谢谢!祝学习越来越棒!)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如何写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比金钱更宝贵的》一文的写作,在审题时,应试者应该首先寻找题目文字中的关键词语“宝贵”,抓住了这一题眼,然后就可以选择作文写作的范畴了。你认为比金钱更宝贵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生命,还是友情?是人格,还是享受?一旦你选定了其中一方面,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就会非常轻松了。
2、立意。
“意”,即文意、主题,是写作主体在文章写作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就议论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所谓明确,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甚至不知所云。普通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之中常常什么都想说,写出的东西却什么也没说清楚,含糊不清。清人刘熙载认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错认或歪曲。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怀。
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永难忘记的印象。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对于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在作文题目中有所提示,如《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这类文章在写作时,立意这一环节一般不需要再多做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如《论文凭与学识》、《学与思》等。关于《论文凭与学识》,一般的应试者在立意时容易简单化,把论点确立为“学识比文凭重要”这一层面,这实际是审题不严的结果;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是学识与文凭双重:有文凭没有学识不行,在当前有学识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样的立意在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论证后者,如能结合当前职场招聘的现实加以具体阐释,文章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在立意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A符合材料事实。一篇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写作者随意臆想的,它首先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应该是具体材料的本质的真实体现。这样确立的主题也才是可信的,文章也才能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B反映事物本质。符合事实的主题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普通写作者易于对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现象反映其本质,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做出客观的描述,然而往往是简单的罗列,流于表象,不能挖掘到事物本质的真实,这样的立意是不好的。
C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是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的立意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律动,力争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优秀之作。《红楼梦》、《祝福》等作的立意无不如此。在公务员考试的应试作文中,更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社会现实,加强文章的时代性。
3、选材。
“材”,即材料,是写作主体从生活和学习中积聚到的供写作之用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在议论文中,就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各种论据。
在文章写作中,一方面,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任何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无论大小,都是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一定的客观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另一方面,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一定的主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和支持。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就是文章写作选材成败的具体显现。因此,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呢?
首先,选材必须建立在聚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想选好材料,必须先积聚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使选材时能够有材可选。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积聚、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这里的“有物”即有材料,他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积聚、占有材料地位之重要。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选材只有在聚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选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文章写作中,选材的总原则是要围绕主题选材。这也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文章如何写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说,议论文写作中的选择材料实际上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样,选材还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真实。所谓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材料(论据)要确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文章要求的材料真实,也就是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前者应该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际情况相符,后者应该是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议论文的写作,更应该注意所选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以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服人。
(2)典型。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应试者在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尽量从自我的观察与阅读中选择那些人所未云的论据。要发现新鲜的材料,首先必须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生事物,其次是寻找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使用的材料,再次还可以变换选择的角度使旧材料出新貌。
关于以上三个要求,应试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议论文来加以领会,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4、布局。
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文章结构一般由以下因素构成: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
这里的段落,是指“自然段”,即文章中以首行空两格为标志、自成起讫、相对独立完整的结构单位。设置段落是为了表示相对完整、单一的意义,并使读者阅读时在视觉上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感。设置段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单一性。即一个段落里一般只是相对集中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将两个以上联系松散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能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全就分段,把本来意思联系密切的内容分作两段。可以看出,单一性和完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单一性是从段落表意的角度来看的,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相对单一的意思;完整性则是从段落的内容构成上看的,表达相同意思的相关内容应该放在同一段落之内。单一性是内容相对完整的单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对单一的完整性。另外,在保持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应试者还要注意分段要尽量做到长短适度。
层次,是指“意义段”或“逻辑段”,即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显示内容逻辑联系的结构单位。层次能够体现文章的主题布局或作者思路演变的轨迹,这种意义上的层次是“大”层次,大层次之下往往还有许多小层次。大层次一般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由两个以上的若干段落构成,有时也等于一个段落。我们经常会给文章分成几大段或几部分,这里的“大段”或“部分”实际就是大层次。实质上,层次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矛盾的各个侧面,通过人们的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安排层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发展顺序、意识流动顺序等,但总的原则必须是为主题表现服务。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以求正确反映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及人们对矛盾的分析认识过程。
开头,即文章的开端部分。通常是指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自然段。好的开头,一方面有利于表现主题和拓展思路,以保证行文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文章的美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写好开头,对于应试作文而言,意义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考场作文的一个良好开端,更可以一开篇便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赢得一定的感情(印象)分。
结尾,即文章的收束部分。通常是指文章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结尾是保证文章结构完整的重要因素。文章的结尾一忌“画蛇添足”,二忌“虎头蛇尾”。好的结尾,不仅是文章内容的自然绾结,还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以遐想,令人回味不尽。
过渡,是指文章的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表示连接、承转关系的方式或手段。必要的过渡可以使上下文的内容很自然地连贯起来,从而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文章过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与呼应,是保证文章内容前后紧密衔接的一种具体方式或手段。在文章写作中,前面写到的事物,后文要有照应;后面要写的问题,前面应埋下伏笔,这就是照应。文章有了照应,能使结构层次更加分明。文章照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题文照应,即题目和文章正文内容之间的照应;首尾照应,或称首尾呼应,是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照应;前后照应,这是专指正文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照应。
布局,即安排文章的结构。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材料使用的先后等都属于布局的内容。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布局实际就是为文章写作构建整体框架。文章的布局工作应该在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这一总的布局原则指导下进行。
文章结构的安排要符合以下要求:
(1)开头结尾要有魅力。明代文论家谢榛曾以声响比喻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是一种非常精彩的表述。
(2)段落层次要清晰。段落与层次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就表现在这一层面。就议论文而言,只要段落层次清晰,文章的说理就会条理清楚,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过渡照应要严密。作为文章内容的衔接方式,过渡与照应在文章结构中起着特殊的粘合作用,恰当的过渡与照应能够使文章的各项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过渡与照应实际上就是文章的黏合剂。议论文中严密的过渡与照应能够大大加强说理的逻辑力量,使各项论据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论证更加有力。
(4)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就议论文体的写作而言,文章结构的安排,一般应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引论—本论—结论”的说理类型。只有适应了文体的写作要求,才能写出规范、优秀的文章。
(5)组合方式要艺术。文章的各项材料不是随意放置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精心安排的。文章不光是表明观点就行,还要尽量使表达更加美化。布局不单是材料组合的技术问题,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一种美的创作活动,因此,在材料的组合方面,应试者还必须下一些工夫,力求结构完美。
完美的文章结构(布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A自然、严谨。自然,是指结构安排顺理成章,行止自如。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拼凑。应该做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严谨,是指文章结构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严密,无懈可击,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弊端。要做到结构自然、严谨,布局时首先应该考虑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化。
B完整、统一。完整,是指文章内容不能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也不可缺头少尾、七零八碎或节外生枝、前后冲突。统一,是指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文脉贯通,各个局部结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文章的各个局部是为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二者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思路。
C灵活、自由。要求结构自然严谨、完整统一,并不是要求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而是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的前提下尽量灵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结构,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有力地表现主题。灵活就是形式要多样化,如议论文的结构模式(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写作的具体需要分别采用并列式或总分式,总分式又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等类型。
5、行文。
行文,就是指作者用具体的文字语言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一环节是文章写作的物化过程。行文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立意、选材、布局等构思活动的优劣,因为构思是对将要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构想,直接引导着行文的走向;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者语言文字技巧的高低,因为把一个主题、一个材料准确有力地表述出来,需要作者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遣用恰当的词语,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文意的能力直接制约着文章的写作。因此,在行文阶段,作者应该掌握好表达方式的选用和词语句子的锤炼与修饰。
6、修改。
修改,是写作者对写出的文章初稿进行修饰、改动并使之定型的活动。文不厌改,从这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俄国大文学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中外文学史上许许多多优秀作品也都是反复修改的结果。由此可见,修改对于文章写作是意义极其重大的。
文章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向:修改主题,包括变更主题、订正观点等;改动材料,包括增删材料、改换材料、订正材料、调整详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段落层次、审视过渡与照应等;锤炼语言,包括改换词语、变更句式、锤炼修辞等。在半命题作文或自命题作文时,文章的修改还包含改换标题,可以是更换新标题、改换部分语言等。在考场作文时,由于应试者审题不严,在补题(或自命题)时往往没有能够找到准确的词语(或标题),当初稿写出后会发现标题与文章内容不够吻合,重写又没有时间,因此根据实际写作文章内容改换标题便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势在必行之举。有不少人在考试作文时都有此种经历。
应试作文,虽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使应试者有充裕的时间来精修细改,但应试者必须有效地利用时间,对刚写出的文章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在大的立意、选材及篇章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试者更应及时改正,否则将前功尽弃。
(同学:这样解答还满意吗?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给我留言,老师愿意与你成为探讨知识的朋友。谢谢!祝学习越来越棒!)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