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东汉末年为什么地方势力强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23:26:45
东汉末年为什么地方势力强大?
很奇怪在西汉汉武帝的时候不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的地方势力,东汉时地方刺史州牧之类的可以自己招兵吗?
东汉末年为什么地方势力强大?
中央强大,地方势力自然会收敛.
但东汉末年,先有黄巾聚众,再经董卓之乱,中央收拾不了时局,留给群雄并起.
再说,当年的刘秀,本来也是南阳的地方豪强,趁王莽之乱而夺取天下.
钱穆《中国社会演变》
不幸到东汉,而终于慢慢产生出一个固定的阶级来.一则当时教育不普及,二则书籍流通不易.在政府法律下,虽无特许某个家庭以政治上世袭的特殊权益,但此家庭只要把学业世袭了,在政治上的特殊权益,也就变相地世袭了.于是有东汉以下的世家大族所谓门第的出现.
门第势力,已在东汉中叶逐渐生长,此后又经黄巾之乱,三国鼎立的一段长时期纷扰,中央政府不存在,平民失却法律上之保护,各各依附到世家大族既成势力下求庇荫,经过相互间的私契约,一般平民从国家公民身份转变成门第的私户.那些世家大族,把私户武装起来,成为一自卫团体,一面筑坞,即犹堡垒,凭以自守,一面屯垦自给.依随他们的私户,则成为部曲或家兵.不像样不稳固的新政权,因要获得他们之归附,在事实困难上,只得承认他们相互间的私契约.于是政府与社会中间,隔着一道鸿沟,政府并不建筑在公民的拥护上,而只依存于世家.世家挟带私户,来与政府讲条件.直到西晋,昙花一现的中央政府不幸短命,五胡割据,东晋南渡,大批平民跟随大门第渡过长江.留在北方的,亦赖借大门第所主持的集体势力,而避免胡族政权之蹂躏.如是而社会上门第势力,无论南北,都更见壮大.
录某本穿越小说里的总结:
汉代自有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任子、赀选等方式.
察举的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就整个两汉来看,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在年终随着“上计”即地方向中央的年度报告进行,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下诏指定科目和人选要求,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所以人们也常用“举孝廉”来指代整个察举制.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凡是地方推荐上来地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的考察任命实职.
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汉代用人,中央只任命行政长官,其部下椽属则基本由长官自行聘任.这就是三国里那么多“主公”的由来.按规定,二百石以上的官员,均由中央任免,辟除的椽属,一概都是百石.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郡守县令,他们地下属吏员大都为自行辟除.被辟除的椽属,与其长官结成连带责任关系.由于他们是长官亲选,所以多执掌实际事权,而中央任命的辅佐官员,尽管级别较高,却往往没有实权.
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地下移.推行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冲击.累世三公的豪门名族和盘踞一方的州郡守,“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三国之乱从根子上说,虽是统治者的糊涂混帐,却也与用人机制有着相当的关系.因为无论是袁绍自己的幕僚心腹,还是曹操所用的谋士将领,都只忠心于自己的“主公”,而不会对汉室有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