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含义与由来,广东茂名独有的年例是否是当地的元宵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8:12:48
元宵的含义与由来,广东茂名独有的年例是否是当地的元宵节?
一方面,中国的元宵节是众所周知的正月十五.另一方面,我国广东茂名独有的“年例”,每个村的日期不一样,也有相同一村子里不同人家的节日也不同,这个“年例”可否算是茂名的元宵节?期望茂名朋友解答一下,
一方面,中国的元宵节是众所周知的正月十五.另一方面,我国广东茂名独有的“年例”,每个村的日期不一样,也有相同一村子里不同人家的节日也不同,这个“年例”可否算是茂名的元宵节?期望茂名朋友解答一下,
[年年有例]·概述篇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 岭南一带,在春节 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 ——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电白县、化州、高州 、 茂南、茂港及邻近的湛江吴川、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 (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 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年年有例]·活动篇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 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 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 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粤西地区的年例日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 数两、三天.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开展年例活动,时间多为一天,间有两三天者.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年年有例]·起源篇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 、庙会 、 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 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 享受.
[年年有例]·风俗篇
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 “,第二天叫”正年例 “,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
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醮”.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节目,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 头戏.所谓摆醮,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俗 称“三牲”,为摆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烛供奉在八仙桌上.摆醮活动多安排在夜间进行,这是延续下来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 户都居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
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菩萨出游巡门,十分热闹.如果村子很大,菩萨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求能完成任务,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等等.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
吃完年例后就有余兴节目“睇年例”又称睇大戏.传统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 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现在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与社会的和谐.近年的“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 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此外,当地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一些艺术界的大 腕明星也会到这个地方助兴.在粤西地区,传统粤剧依然是农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节目,特别是每年年例,有时一个村就有二三台大戏一起做,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 看流行歌星演唱会还要热闹.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 于各乡镇演出.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 醉,流连忘返.
除了粤剧还有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编的《茂名市志》“ 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俗称“ 鬼仔戏”,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地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年年有例]·现状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 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这些珍贵的民 间文化遗传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据问卷数据显示,电白县莲头村外出募工者留在家乡过“年例”的为该募工总人数的23.7%,在高州市谢鸡镇木坑村该人数也 不足三成,为27%.当然,这当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工作逼迫,过完春节后即匆匆离乡,但是,从我们对尚在村中的青年的采访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年例”已不 太重视,据他们反映,在他们的同辈中,许多人都认为“年例”可有可无.
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 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年利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 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 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 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 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 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年例的主办中心一般都是在庙宇或者家庭,而高州和化州的庙宇大都是冼太庙 ,即纪念冼太夫人 的 庙.年例也就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 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 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冼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 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 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粤西的“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地区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 岭南一带,在春节 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 ——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电白县、化州、高州 、 茂南、茂港及邻近的湛江吴川、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 (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 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年年有例]·活动篇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 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 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 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粤西地区的年例日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 数两、三天.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开展年例活动,时间多为一天,间有两三天者.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年年有例]·起源篇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 、庙会 、 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 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 享受.
[年年有例]·风俗篇
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 “,第二天叫”正年例 “,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
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醮”.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节目,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 头戏.所谓摆醮,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俗 称“三牲”,为摆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烛供奉在八仙桌上.摆醮活动多安排在夜间进行,这是延续下来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 户都居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
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菩萨出游巡门,十分热闹.如果村子很大,菩萨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求能完成任务,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等等.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
吃完年例后就有余兴节目“睇年例”又称睇大戏.传统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 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现在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与社会的和谐.近年的“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 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此外,当地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一些艺术界的大 腕明星也会到这个地方助兴.在粤西地区,传统粤剧依然是农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节目,特别是每年年例,有时一个村就有二三台大戏一起做,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 看流行歌星演唱会还要热闹.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 于各乡镇演出.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 醉,流连忘返.
除了粤剧还有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编的《茂名市志》“ 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俗称“ 鬼仔戏”,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地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年年有例]·现状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 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这些珍贵的民 间文化遗传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据问卷数据显示,电白县莲头村外出募工者留在家乡过“年例”的为该募工总人数的23.7%,在高州市谢鸡镇木坑村该人数也 不足三成,为27%.当然,这当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工作逼迫,过完春节后即匆匆离乡,但是,从我们对尚在村中的青年的采访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年例”已不 太重视,据他们反映,在他们的同辈中,许多人都认为“年例”可有可无.
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 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年利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 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 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 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 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 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年例的主办中心一般都是在庙宇或者家庭,而高州和化州的庙宇大都是冼太庙 ,即纪念冼太夫人 的 庙.年例也就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 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 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冼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 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 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粤西的“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地区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