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卢卡斯批判对中国经济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16:59:38
如何应用卢卡斯批判对中国经济分析
卢卡斯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记得海耶克在接受1974年诺贝尔奖时警告人们,任何知识都只是局部有效的,诺贝尔奖带来的危险是使社会盲目崇拜某一种局部有效的知识从而助长其滥用权利.我欣赏伍迪.艾仑从不参加评选奥斯卡金像奖的态度.不过,既然有了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不妨借题发挥,借了介绍卢卡斯的工作之机,发挥一下我对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看法.
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
一.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于芝加哥大学得到历史学学士,1964年仍于芝加哥大学得到经济学博士.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4年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至今.
在我看来,卡内基-梅隆学派的西蒙,以其非正统的分析方法至少影响了曾经在他身边工作或学习过的两位目前闻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和威廉姆森.卡内基-梅隆的风格是“治理学院“的风格,一切理论都应当切合经济,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现实,因此卡内基-梅隆学派注重行为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西蒙最早把“有限理性“假设引入经济学,同时觉得有必要深究“不确定性“给经济分析带来的变化.西蒙的两篇论文对卢卡斯早期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一篇讨论不确定性情况下动态规划,另一篇综述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74-81页;及“theoriesofdecision-makingineconomics.“AmericanEconomicReview49:253-283页.)
卢卡斯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单个企业和单个工业的最优投资问题,这在当时的经济学系和治理学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受到大经济学家诸如西蒙,阿罗,乔金森,莫迪格利雅尼,法玛,格里利希等人工作的推动.那个领域是应用最优控制理论的活跃场所.我相信卢卡斯当时所用的那种动态规划分析方法始终伴随着他的理论表述,以致“合理预期“学派及其“新宏观经济学“必须在八十年代末推出一本专门讲授动态经济学“递推方法“的大部头著作,以消除那些在萨谬尔逊经济分析传统下长大的经济学家的生疏感.而我本人,至今仍不认为那是表述动态经济学思想的必要方式.
单个企业的最优投资问题成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因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投资正是需求方面最重要最主动的因素.但是凯恩斯并没有深究投资者的动机,他凭着直觉把投资动机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自发性投资“,受到资本的“野兽冲动“的驱使.其次是投资者基于对市场信号的观察作出的理性投资决策我们不妨称之为“理性投资“.随着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的成功,对投资动机做深入研究,从而理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战后经济学顺乎自然的选择.但是当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投资与增长的各种因素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思想传统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史称“两个剑桥“之争.争论的焦点是资本理论,但由于资本理论的深刻性,争论几乎涉及了社会和经济学全部领域,从五十年代延续到六十年代.读者可以参考洪与马修斯的综述文章“经济增长理论“.以上的讨论造成了卢卡斯所受教育的第一个大背景.投资与市场信号的关系,尤其是从古典经济学承传下来的所谓“加速度原理“,在战前的经济研究中已经传统地被认为是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型经济周期的主因.道理很简单:当总收入增长时,不论是价格信号,边际利润,利率信号,还是按照收入减去习惯消费所剩余的可供投资的基金,都相应增长,于是投资者为追求利润而增加投资.但是增加了的投资,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进入总需求,产生了“乘数效应“,也就是进一步增加了总收入.这个加速的运动会一直进行,直到整个经济膨胀碰到某种资源限制为止.一旦扩张停止,利润率下降,投资就会缩减,并且形成反向的加速运动,一直到整个经济下降被某种“底线“阻挡住.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在这个传统观念的主导下,投资问题就成了经济波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波动与经济信号的不确定性给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事实上,以艾兹涅尔为首的企业投资与推广了的加速度原理研究给了卢卡斯早期研究很大的影响.投资问题的时间特征要求使用远比由萨谬尔逊在四十年代后期完善了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的静态分析方法复杂的动态方法.试想一个简单的故事:你用第一个月节约下来的午餐钱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买了将在下个月到期的银行存款证.你的最优决策应当是比较以下两件事,首先,你放弃了一些午餐,也就是一些“幸福“,这叫做“成本“,假如你不投资,你原本可以享受那些幸福的.其次,你所放弃的午餐幸福,在第二个月给你带来了一定的利息收入,也就是增加了你将来可以享受的幸福,这叫做“收益“.你的决策是使收益减去成本在某种投资策略下达到最大值,你的任务是找到那种最优的投资策略.在静态分析中,这个最优策略是保证你从未来利息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等于你所放弃的午餐所带走的“边际效用“的那个策略.实践起来,你可以先通过你自己的价值判定实验地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然后在你目前正享有的现在与未来幸福的那一点上,问你自己,为了换取利息带来的一个单位幸福,你愿意放弃多少单位的现在幸福?把这个答案与和它相等的那个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重合起来,你就找到了一个静态最优策略.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稍微变化一下:假设你每一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都按照复利计算到下个月换取利息.现在你的问题复杂的多,因为较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产生较多的利息,另一方面,较早存入银行也较早地放弃了享受午餐的幸福.所以为了比较,你应当把所有距离今天不同时间的幸福按照某种折现率贴现到今天,然后寻找投资策略使总的现值计算的收益减去成本达到最大值.从原理上说,上面讲的静态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这种情况,但非常麻烦.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动态方法,它只需要用一个贴现值计算公式把每一项成本和收益结合进去,形成一个所谓“净现金流“.投资决策就是最大化这个现金流的现值.这是香港人都非常熟悉的方法了.这种方法的时间特征与资本理论使用的最优控制理论是一回事.这就是卢卡斯早期工作的第三个大背景.
为了说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分析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先说明一下最优控制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象上面的故事所显示的那样,所谓决策,就是在每一个时刻,决策人必须采取一个“行动“,当时间从所考虑的时期的开始时刻流向重点时刻,就要求决策人一连串的行动.我们称这一连串的行动为一个“方案“或一个“策略“.决策人通常在每个时刻可以有许多选择,于是从这许多各个时刻上的选择可以组合成许多方案.最优控制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在如此众多的可能方案中找到最优的那些方案.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现代计算机的能力足够从任何数目的方案中一个一个地试算出那些最优的来.其实不然.在中国政府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有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为首的几十所“重点院校“合作开发一个“系统设计软件包“,其中数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优化算法.当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八十年代试图计算未来五十年最优的人口生育率时,他们发现最先进的计算机仍远远不够用来计算以“年“为时刻点的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控制过程产生出来的如天文数字之多的可能方案.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海耶克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之一就是这种社会计划的“空想性“.我们在第三节还要看到,理性主义运动始终要与之对抗的困难之一就是如西蒙早就说过的,没有人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理性计算.
现在可以介绍闻名的“卢卡斯批判“了,这是他“中期“的工作.这个名字来自卢卡斯自己的文章,“计量经济政策评价:一种批判“.在这篇论文中,他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做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现代博奕论角度看,卢卡斯的观点以及他在其他文章里的思想,可以分做两个部分来解释.首先,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因此假如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当把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时,政府的每一个策略,假如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顶多,政策所包含的实质性变化,即“物质性“的行动,将会产生如同一个私人部门的“物质性“行动一样的经济效应.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挤出效应“,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纳税人知道,让别人替自己花自己的钱,不如自己花自己的钱来的节约.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这个论证,假如经验数据证实,当然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打击,所以称为“卢卡斯批判“.其次,理论必须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假如有关系,理论上如何解释.于是卢卡斯批判需要引进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便产生所谓政府政策?quot;惊奇“效应.不必使用什么随机过程分析,我只需要读者想象一个接电话的故事:假如你在美国通过越洋电话用English/“>英语指示你在香港的股票经纪人买卖股票,并且你知道你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假设你打算买卖两种股票,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计算机号码分别是15和50.这时候你听到经纪人说,代号15的股票忽然跌了,你会做如下两种设想.第一,实际上经纪人说的是代号50的股票跌了.第二,他说的确实是15号跌了.你应当做的计算是,首先,估计一下到底你听错的可能性是多大.其次,假如错的可能性不大,你计算买进15号股票的数量,尽量使可能赚到的钱超过可能因为听错而亏损的钱.最后,假如你认为这电话听错的可能性相当大,你可以选择“不行动“,等候你的经纪人第二次来电话.经过多次通话,你总可以认定正确信息.卢卡斯觉得,凯恩斯政策假如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奕,所以很轻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奕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奕了,也就是上述第一部分解释的情况.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奇“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于是我们观察到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
卢卡斯的这些工作使他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人物.但是使这个学派的工作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则是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虽然“理性预期“派的学者总是声称计量经济学家慕斯,1961年)是他们的先驱.佛里德曼在1968年的文章“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中已经说明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只可以产生“惊奇“效应.“理性预期“在佛里德曼文章里被叫做费雪效应.费雪是投资理论的美国祖师,他的预期学说又是承袭了北欧学派本世纪初的大家,挪.威克赛尔的利息理论.后者提出的所谓“实质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胀率所得.在对凯恩斯革命反击的运动中,只有佛里德曼的思想,分析方法,及语言才显出对正宗经济学传统的承当.
卢卡斯在发表“理性预期“派的文章同时,几乎马上就开始了他“后期“的工作.这是因为其间理论上的密切联系.如上述,投资问题直接就是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于是卢卡斯在反击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同时,就在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方面展开了他“理性预期“的思想.随后,他的动态理论中又融入了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的思想.这就是他闻名的文章,“经济发展的机制“.这些工作使卢卡斯成为新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人物.我个人以为,他后期的工作是最出色的.这些工作我已经在1995年1,2,3,4月信财经月刊连载文章中转述过了.
二.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
随着卢卡斯工作在上一节的展开,我们看到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的,我称为“理性主义“的运动.我想,卢卡斯的贡献只有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才看得更为深远和清楚,同时带给我们某种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这一节将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
阿尔佛莱德.马歇尔在为现代经济分析奠基时考虑到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其一是进化论的,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不需要假设“理性人“也可以解释现存的社会现象.其二是“工具理性“的,靠了“理性人“假设,我们可以逻辑地说明现存社会现象的理由.马歇尔选择了后者.从此,经济分析开始了它的理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经济学而言大致可分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问世起,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止.第二阶段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
马歇尔的方法是所谓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他的理论集注于一个市场上的均衡及影响均衡的各种因素.为什么马歇尔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就必定导出均衡分析的框架呢?这是因为“理性“必定是选择下的理性.试问当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时,你如何表现出你的理性呢?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就是“物“,而不是“人“.我赞同理性假设,因为它的前提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当理性人在选择中表现其理性时,任何一门实证科学都要求观察到这种理性行为.于是你不妨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混乱不堪,前后矛盾,或者完全随机,你怎么能观察到他的“理性选择“呢?一个永远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实证角度看,是不能说它“存在“的.而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开始一致,有序,有目的时,在哲学意义上他就开始表现出“理性“.记住,凯恩斯写的出色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传记告诉我们,马歇尔不仅有数学天分,而且曾经热衷于“高级哲学“.当时为经济学奠基的几位剑桥教授,都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完成把经济学从古典的“道德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的艰巨使命的.
可观测性,或实证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而且只能研究“均衡“,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才表现出“理性“.不要忘记,当克莱因战后为如何估计需求曲线而发愁时,他所碰到的问题正是由于供给曲线随时间的移动而引起的.“稳定“,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头脑实在是太愚钝太缓慢了,对转瞬即逝的现象我们只能感到困惑和神秘.
但是经马歇尔建立的均衡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来自另一方面,进化论方面的挑战.对直接观察现实经济的人来说,变化才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收入的增长,产品的多样化,社会福利的改善,人口繁衍,市场扩张,以及战争带来的反向变动.例如来自熊比特,海耶克,奈特,西蒙,钱德勒,和卡尔多等大经济学家的批评.马歇尔的理论一直到了四十年代末,才由萨谬尔逊加以全面整理并系统地改造成了使用方便的数学方法.“使用方便“,在这里至关重要,分析方法就相当于“工具“,一个方便的工具要比其他工具更可能成为主要工具.在今天的教科书里,萨谬尔逊的方法已经被写成“菜单“或计算机程序,人们可以不动脑子就得到一切分析结果.这种方法的要点是:首先把一个正在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所面临的可选择的东西叫做“变量“,把他面临的不可选择或一时不可改变的那些东西叫做“参量“.然后用上面讲过的方法实验地找到他的效用函数,或其他的什么目标函数,在给定的参量下,寻找变量的最优值.这些最优值叫做“解“.下一步是验证这些解是否确实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那些检验条件叫做“二阶条件“.最后一步叫做“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稍微变动一下参量的数值,看看解是怎样变化的.这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只有在这一结果中我们才能得到可以通过实证观察来验证的命题.萨谬尔逊为此,为了他全面推进了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诺贝尔奖,同时,在我们的论述中,是他结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
在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阿罗领导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并使其成为公认的经济分析的语境.例如当我们谈到“效率“,“伯累托最优“,或“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时,往往已经假设了一般均衡的概念.“理性假设“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就与博奕论相接了.德布洼证实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用的是卡库塔尼不动点定理.而博奕论中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也用到同一个不动点定理.这两者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假如每个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条件是依靠于其他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状态,那么如何保证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它们各自的均衡呢?在博奕论里这个问题变成了:假如每个人的最优决策都依靠于他对其他人行为的猜测,那么如何保证所有人的猜测同时达到某种“集体“均衡呢?这类问题由拓扑学的不动点定理解决.一般均衡理论是理性主义运动在这一阶段的主流,尽管我们知道同时期还有“理性预期“学派的推动.
理性主义运动同时还在如下领域兴起:动态经济学,如上述,主要受到资本理论研究最优储蓄理论,侯太灵资源最优消耗理论)的推动;家庭经济学,时间分配与生育率下降的选择理论,这方面,以贝克尔为首的研究已经为人熟知;劳动经济学,以信息搜索模型表述的最优寻找理论,以斯蒂格勒为首;公共选择理论,把威克赛尔的“一致通过“理论结合于“选票市场“的设想,以布坎南为领袖;公共财政理论,先是梯伯特定理,建立了国内自由移民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是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的讨论,与上述卢卡斯的工作有关,认为政府税收等价地减少了私人开支,以巴罗为重要人物;新经济史学派,重新熟悉“奴隶制度“的合理性方面,以福格尔和巴塞尔等人为首的研究;技术进步理论,例如,认为技术与制度进步都可以由市场上要素的稀缺性和市场价格诱导产生,以哈牙密和罗丹为首.
这一时期,理性主义仍然必须与来自进化论的思想抗争.例如贝克尔写了“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许多人对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批评集中于微观分析的两个主要对象---家庭和企业,他们和文特)认为企业决策实际上不是如此理性的,由于判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等的限制,决策规则往往基于习惯或长期有效的简单规则.贝克尔的回击是,经济学理性假设只是工具性的,它只是假设“假如已经观察到了一组均衡的行为,那么与那些中途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持续下来,从而无法被观察到的行为相比,这些被观察到的行为必定是看上去理性的行为“.以家庭选择为例,假如最初有两类家庭,一类是胡乱花钱,随机消费;另一类则遵从微观经济分析,仔细计算每一分钱的最大效用.那么千百年以后,当我们来观察这个社会时,我们还可能看到那些随机消费的家庭吗?他们毫无疑问地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消失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生存环境,这里确实是演进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是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他们消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性.这种对“理性“的理解,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休漠的人性论,人类理解论等著作就已经确立了.读者可以从休漠的著作中发现,他走的更远,认为据此看来,动物如狗,也具有理性.大约与贝克尔同时,艾智仁也发表了他的名篇,“不确定性,演进,与经济学“,以从洛衫矶出发到芝加哥,随机选择行车路线的一群汽车为例,论证了与贝克尔的一样的道理---生存下来的行为必定看上去是理性的.
我所谓“正宗经济学传统“就是指从休漠和亚当.斯密发端的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经济学传统.这一传统,由于其内在的熟悉论特征,必定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朋友.所以它才能经过了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成为今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
第三阶段是从八十年代末博奕论重写经济学开始的.记得海耶克在临终前最后一本书中写过,他对博奕论研究方法寄予一定的期望.关于博奕论,香港读者已经不会感到生疏了,因为从1994年博奕理论家获得诺贝尔奖以来,本港新闻章曾经着了魔般地宣传过大约半年吧?香港是个以短期投机为中心的大市场,在这里,“名牌“意识始终主导着我们的追求.不论如何,博奕论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使用的最好的工具了.
当理性主义运动把经济学家们带到信息社会的九十年代时,他们发现所处理的几乎所有经济问题都应当被理解为理性的人们之间交互作用进行决策的问题.早在1978年,哈佛大学闻名思想领袖,丹尼尔.贝尔就写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他告诉我们,在后工业社会里,我们玩儿的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博奕“.经济学家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克莱珀斯,这个年轻的博奕论“四人帮“首领,他应当与宾默尔并列,成为首先熟悉到博奕论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及文章太多,这里不一一列出了,读者可以参看他们最近的著作:克莱珀斯,博奕论与经济建模,宾默尔,博奕论与社会契约.在博奕论研究中,诺贝尔委员会实在是忽略了太多的杰出贡献者.事实上只有纳什那种真正天才的开拓性的工作使他当之无愧为这个领域的先驱者.但是我想强调,夏仙义对政治和道德哲学的关心,使他成为把博奕理论应用于社会基本问题研究的先驱者.
我们看到,诺贝尔委员会把1995年的奖项给了卢卡斯在“中期“的工作,从上述理性主义运动的广阔意义上看,这只是1994年博奕论得到诺贝尔奖的余音.
三.对批判的再批判---理性的极限
做为这篇相当冗长的评论文章的结语,我想对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做一简短评价.如上述,主流的正宗的经济学家们,继续了休漠开创的经验哲学传统,把“理性“假设做为一种方便的“工具“推展到了一种极端的境界.以贝克尔后期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为例,在贝克尔模型里,第一代家长在决策时使用的是所谓“王朝效用函数“.我们可以理解,贝克尔是依据了同样的,上面引述的他反击进化论时的理由---那些能够生存下来被我们观察到的家族或“王朝“一定是看上去理性的,祖祖辈辈最大化他们王朝效用函数的家族.但是当我们在博奕论中试图接受贝克尔的观点时,我们会碰到麻烦.
克莱珀斯和宾默尔具体讨论了纳什均衡的意义,他们的结论,象老前辈阿曼的看法一样,仍然是:所谓“均衡“只不过是大家都认为显然的,游戏的一种玩儿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大家都认为这同一种玩儿法是“显然“的呢?克莱珀斯在微观经济学教程410-417页列举了五种解释.总括来看,这些解释最终依靠于人们共享着的知识传统的特性.这在我自己的研究里称为“知识结构“.
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
一.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于芝加哥大学得到历史学学士,1964年仍于芝加哥大学得到经济学博士.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4年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至今.
在我看来,卡内基-梅隆学派的西蒙,以其非正统的分析方法至少影响了曾经在他身边工作或学习过的两位目前闻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和威廉姆森.卡内基-梅隆的风格是“治理学院“的风格,一切理论都应当切合经济,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现实,因此卡内基-梅隆学派注重行为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西蒙最早把“有限理性“假设引入经济学,同时觉得有必要深究“不确定性“给经济分析带来的变化.西蒙的两篇论文对卢卡斯早期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一篇讨论不确定性情况下动态规划,另一篇综述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74-81页;及“theoriesofdecision-makingineconomics.“AmericanEconomicReview49:253-283页.)
卢卡斯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单个企业和单个工业的最优投资问题,这在当时的经济学系和治理学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受到大经济学家诸如西蒙,阿罗,乔金森,莫迪格利雅尼,法玛,格里利希等人工作的推动.那个领域是应用最优控制理论的活跃场所.我相信卢卡斯当时所用的那种动态规划分析方法始终伴随着他的理论表述,以致“合理预期“学派及其“新宏观经济学“必须在八十年代末推出一本专门讲授动态经济学“递推方法“的大部头著作,以消除那些在萨谬尔逊经济分析传统下长大的经济学家的生疏感.而我本人,至今仍不认为那是表述动态经济学思想的必要方式.
单个企业的最优投资问题成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因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投资正是需求方面最重要最主动的因素.但是凯恩斯并没有深究投资者的动机,他凭着直觉把投资动机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自发性投资“,受到资本的“野兽冲动“的驱使.其次是投资者基于对市场信号的观察作出的理性投资决策我们不妨称之为“理性投资“.随着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的成功,对投资动机做深入研究,从而理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战后经济学顺乎自然的选择.但是当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投资与增长的各种因素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思想传统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史称“两个剑桥“之争.争论的焦点是资本理论,但由于资本理论的深刻性,争论几乎涉及了社会和经济学全部领域,从五十年代延续到六十年代.读者可以参考洪与马修斯的综述文章“经济增长理论“.以上的讨论造成了卢卡斯所受教育的第一个大背景.投资与市场信号的关系,尤其是从古典经济学承传下来的所谓“加速度原理“,在战前的经济研究中已经传统地被认为是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型经济周期的主因.道理很简单:当总收入增长时,不论是价格信号,边际利润,利率信号,还是按照收入减去习惯消费所剩余的可供投资的基金,都相应增长,于是投资者为追求利润而增加投资.但是增加了的投资,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进入总需求,产生了“乘数效应“,也就是进一步增加了总收入.这个加速的运动会一直进行,直到整个经济膨胀碰到某种资源限制为止.一旦扩张停止,利润率下降,投资就会缩减,并且形成反向的加速运动,一直到整个经济下降被某种“底线“阻挡住.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在这个传统观念的主导下,投资问题就成了经济波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波动与经济信号的不确定性给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事实上,以艾兹涅尔为首的企业投资与推广了的加速度原理研究给了卢卡斯早期研究很大的影响.投资问题的时间特征要求使用远比由萨谬尔逊在四十年代后期完善了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的静态分析方法复杂的动态方法.试想一个简单的故事:你用第一个月节约下来的午餐钱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买了将在下个月到期的银行存款证.你的最优决策应当是比较以下两件事,首先,你放弃了一些午餐,也就是一些“幸福“,这叫做“成本“,假如你不投资,你原本可以享受那些幸福的.其次,你所放弃的午餐幸福,在第二个月给你带来了一定的利息收入,也就是增加了你将来可以享受的幸福,这叫做“收益“.你的决策是使收益减去成本在某种投资策略下达到最大值,你的任务是找到那种最优的投资策略.在静态分析中,这个最优策略是保证你从未来利息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等于你所放弃的午餐所带走的“边际效用“的那个策略.实践起来,你可以先通过你自己的价值判定实验地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然后在你目前正享有的现在与未来幸福的那一点上,问你自己,为了换取利息带来的一个单位幸福,你愿意放弃多少单位的现在幸福?把这个答案与和它相等的那个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重合起来,你就找到了一个静态最优策略.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稍微变化一下:假设你每一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都按照复利计算到下个月换取利息.现在你的问题复杂的多,因为较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产生较多的利息,另一方面,较早存入银行也较早地放弃了享受午餐的幸福.所以为了比较,你应当把所有距离今天不同时间的幸福按照某种折现率贴现到今天,然后寻找投资策略使总的现值计算的收益减去成本达到最大值.从原理上说,上面讲的静态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这种情况,但非常麻烦.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动态方法,它只需要用一个贴现值计算公式把每一项成本和收益结合进去,形成一个所谓“净现金流“.投资决策就是最大化这个现金流的现值.这是香港人都非常熟悉的方法了.这种方法的时间特征与资本理论使用的最优控制理论是一回事.这就是卢卡斯早期工作的第三个大背景.
为了说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分析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先说明一下最优控制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象上面的故事所显示的那样,所谓决策,就是在每一个时刻,决策人必须采取一个“行动“,当时间从所考虑的时期的开始时刻流向重点时刻,就要求决策人一连串的行动.我们称这一连串的行动为一个“方案“或一个“策略“.决策人通常在每个时刻可以有许多选择,于是从这许多各个时刻上的选择可以组合成许多方案.最优控制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在如此众多的可能方案中找到最优的那些方案.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现代计算机的能力足够从任何数目的方案中一个一个地试算出那些最优的来.其实不然.在中国政府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有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为首的几十所“重点院校“合作开发一个“系统设计软件包“,其中数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优化算法.当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八十年代试图计算未来五十年最优的人口生育率时,他们发现最先进的计算机仍远远不够用来计算以“年“为时刻点的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控制过程产生出来的如天文数字之多的可能方案.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海耶克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之一就是这种社会计划的“空想性“.我们在第三节还要看到,理性主义运动始终要与之对抗的困难之一就是如西蒙早就说过的,没有人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理性计算.
现在可以介绍闻名的“卢卡斯批判“了,这是他“中期“的工作.这个名字来自卢卡斯自己的文章,“计量经济政策评价:一种批判“.在这篇论文中,他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做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现代博奕论角度看,卢卡斯的观点以及他在其他文章里的思想,可以分做两个部分来解释.首先,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因此假如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当把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时,政府的每一个策略,假如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顶多,政策所包含的实质性变化,即“物质性“的行动,将会产生如同一个私人部门的“物质性“行动一样的经济效应.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挤出效应“,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纳税人知道,让别人替自己花自己的钱,不如自己花自己的钱来的节约.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这个论证,假如经验数据证实,当然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打击,所以称为“卢卡斯批判“.其次,理论必须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假如有关系,理论上如何解释.于是卢卡斯批判需要引进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便产生所谓政府政策?quot;惊奇“效应.不必使用什么随机过程分析,我只需要读者想象一个接电话的故事:假如你在美国通过越洋电话用English/“>英语指示你在香港的股票经纪人买卖股票,并且你知道你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假设你打算买卖两种股票,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计算机号码分别是15和50.这时候你听到经纪人说,代号15的股票忽然跌了,你会做如下两种设想.第一,实际上经纪人说的是代号50的股票跌了.第二,他说的确实是15号跌了.你应当做的计算是,首先,估计一下到底你听错的可能性是多大.其次,假如错的可能性不大,你计算买进15号股票的数量,尽量使可能赚到的钱超过可能因为听错而亏损的钱.最后,假如你认为这电话听错的可能性相当大,你可以选择“不行动“,等候你的经纪人第二次来电话.经过多次通话,你总可以认定正确信息.卢卡斯觉得,凯恩斯政策假如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奕,所以很轻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奕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奕了,也就是上述第一部分解释的情况.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奇“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于是我们观察到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
卢卡斯的这些工作使他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人物.但是使这个学派的工作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则是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虽然“理性预期“派的学者总是声称计量经济学家慕斯,1961年)是他们的先驱.佛里德曼在1968年的文章“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中已经说明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只可以产生“惊奇“效应.“理性预期“在佛里德曼文章里被叫做费雪效应.费雪是投资理论的美国祖师,他的预期学说又是承袭了北欧学派本世纪初的大家,挪.威克赛尔的利息理论.后者提出的所谓“实质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胀率所得.在对凯恩斯革命反击的运动中,只有佛里德曼的思想,分析方法,及语言才显出对正宗经济学传统的承当.
卢卡斯在发表“理性预期“派的文章同时,几乎马上就开始了他“后期“的工作.这是因为其间理论上的密切联系.如上述,投资问题直接就是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于是卢卡斯在反击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同时,就在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方面展开了他“理性预期“的思想.随后,他的动态理论中又融入了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的思想.这就是他闻名的文章,“经济发展的机制“.这些工作使卢卡斯成为新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人物.我个人以为,他后期的工作是最出色的.这些工作我已经在1995年1,2,3,4月信财经月刊连载文章中转述过了.
二.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
随着卢卡斯工作在上一节的展开,我们看到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的,我称为“理性主义“的运动.我想,卢卡斯的贡献只有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才看得更为深远和清楚,同时带给我们某种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这一节将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
阿尔佛莱德.马歇尔在为现代经济分析奠基时考虑到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其一是进化论的,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不需要假设“理性人“也可以解释现存的社会现象.其二是“工具理性“的,靠了“理性人“假设,我们可以逻辑地说明现存社会现象的理由.马歇尔选择了后者.从此,经济分析开始了它的理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经济学而言大致可分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问世起,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止.第二阶段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
马歇尔的方法是所谓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他的理论集注于一个市场上的均衡及影响均衡的各种因素.为什么马歇尔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就必定导出均衡分析的框架呢?这是因为“理性“必定是选择下的理性.试问当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时,你如何表现出你的理性呢?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就是“物“,而不是“人“.我赞同理性假设,因为它的前提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当理性人在选择中表现其理性时,任何一门实证科学都要求观察到这种理性行为.于是你不妨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混乱不堪,前后矛盾,或者完全随机,你怎么能观察到他的“理性选择“呢?一个永远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实证角度看,是不能说它“存在“的.而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开始一致,有序,有目的时,在哲学意义上他就开始表现出“理性“.记住,凯恩斯写的出色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传记告诉我们,马歇尔不仅有数学天分,而且曾经热衷于“高级哲学“.当时为经济学奠基的几位剑桥教授,都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完成把经济学从古典的“道德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的艰巨使命的.
可观测性,或实证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而且只能研究“均衡“,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才表现出“理性“.不要忘记,当克莱因战后为如何估计需求曲线而发愁时,他所碰到的问题正是由于供给曲线随时间的移动而引起的.“稳定“,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头脑实在是太愚钝太缓慢了,对转瞬即逝的现象我们只能感到困惑和神秘.
但是经马歇尔建立的均衡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来自另一方面,进化论方面的挑战.对直接观察现实经济的人来说,变化才是事物最显著的特征.收入的增长,产品的多样化,社会福利的改善,人口繁衍,市场扩张,以及战争带来的反向变动.例如来自熊比特,海耶克,奈特,西蒙,钱德勒,和卡尔多等大经济学家的批评.马歇尔的理论一直到了四十年代末,才由萨谬尔逊加以全面整理并系统地改造成了使用方便的数学方法.“使用方便“,在这里至关重要,分析方法就相当于“工具“,一个方便的工具要比其他工具更可能成为主要工具.在今天的教科书里,萨谬尔逊的方法已经被写成“菜单“或计算机程序,人们可以不动脑子就得到一切分析结果.这种方法的要点是:首先把一个正在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所面临的可选择的东西叫做“变量“,把他面临的不可选择或一时不可改变的那些东西叫做“参量“.然后用上面讲过的方法实验地找到他的效用函数,或其他的什么目标函数,在给定的参量下,寻找变量的最优值.这些最优值叫做“解“.下一步是验证这些解是否确实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那些检验条件叫做“二阶条件“.最后一步叫做“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稍微变动一下参量的数值,看看解是怎样变化的.这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只有在这一结果中我们才能得到可以通过实证观察来验证的命题.萨谬尔逊为此,为了他全面推进了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诺贝尔奖,同时,在我们的论述中,是他结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
在理性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阿罗领导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并使其成为公认的经济分析的语境.例如当我们谈到“效率“,“伯累托最优“,或“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时,往往已经假设了一般均衡的概念.“理性假设“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就与博奕论相接了.德布洼证实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用的是卡库塔尼不动点定理.而博奕论中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也用到同一个不动点定理.这两者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假如每个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条件是依靠于其他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状态,那么如何保证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它们各自的均衡呢?在博奕论里这个问题变成了:假如每个人的最优决策都依靠于他对其他人行为的猜测,那么如何保证所有人的猜测同时达到某种“集体“均衡呢?这类问题由拓扑学的不动点定理解决.一般均衡理论是理性主义运动在这一阶段的主流,尽管我们知道同时期还有“理性预期“学派的推动.
理性主义运动同时还在如下领域兴起:动态经济学,如上述,主要受到资本理论研究最优储蓄理论,侯太灵资源最优消耗理论)的推动;家庭经济学,时间分配与生育率下降的选择理论,这方面,以贝克尔为首的研究已经为人熟知;劳动经济学,以信息搜索模型表述的最优寻找理论,以斯蒂格勒为首;公共选择理论,把威克赛尔的“一致通过“理论结合于“选票市场“的设想,以布坎南为领袖;公共财政理论,先是梯伯特定理,建立了国内自由移民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是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的讨论,与上述卢卡斯的工作有关,认为政府税收等价地减少了私人开支,以巴罗为重要人物;新经济史学派,重新熟悉“奴隶制度“的合理性方面,以福格尔和巴塞尔等人为首的研究;技术进步理论,例如,认为技术与制度进步都可以由市场上要素的稀缺性和市场价格诱导产生,以哈牙密和罗丹为首.
这一时期,理性主义仍然必须与来自进化论的思想抗争.例如贝克尔写了“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许多人对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批评集中于微观分析的两个主要对象---家庭和企业,他们和文特)认为企业决策实际上不是如此理性的,由于判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等的限制,决策规则往往基于习惯或长期有效的简单规则.贝克尔的回击是,经济学理性假设只是工具性的,它只是假设“假如已经观察到了一组均衡的行为,那么与那些中途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持续下来,从而无法被观察到的行为相比,这些被观察到的行为必定是看上去理性的行为“.以家庭选择为例,假如最初有两类家庭,一类是胡乱花钱,随机消费;另一类则遵从微观经济分析,仔细计算每一分钱的最大效用.那么千百年以后,当我们来观察这个社会时,我们还可能看到那些随机消费的家庭吗?他们毫无疑问地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消失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生存环境,这里确实是演进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是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他们消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性.这种对“理性“的理解,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休漠的人性论,人类理解论等著作就已经确立了.读者可以从休漠的著作中发现,他走的更远,认为据此看来,动物如狗,也具有理性.大约与贝克尔同时,艾智仁也发表了他的名篇,“不确定性,演进,与经济学“,以从洛衫矶出发到芝加哥,随机选择行车路线的一群汽车为例,论证了与贝克尔的一样的道理---生存下来的行为必定看上去是理性的.
我所谓“正宗经济学传统“就是指从休漠和亚当.斯密发端的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经济学传统.这一传统,由于其内在的熟悉论特征,必定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朋友.所以它才能经过了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成为今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
第三阶段是从八十年代末博奕论重写经济学开始的.记得海耶克在临终前最后一本书中写过,他对博奕论研究方法寄予一定的期望.关于博奕论,香港读者已经不会感到生疏了,因为从1994年博奕理论家获得诺贝尔奖以来,本港新闻章曾经着了魔般地宣传过大约半年吧?香港是个以短期投机为中心的大市场,在这里,“名牌“意识始终主导着我们的追求.不论如何,博奕论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使用的最好的工具了.
当理性主义运动把经济学家们带到信息社会的九十年代时,他们发现所处理的几乎所有经济问题都应当被理解为理性的人们之间交互作用进行决策的问题.早在1978年,哈佛大学闻名思想领袖,丹尼尔.贝尔就写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他告诉我们,在后工业社会里,我们玩儿的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博奕“.经济学家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克莱珀斯,这个年轻的博奕论“四人帮“首领,他应当与宾默尔并列,成为首先熟悉到博奕论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及文章太多,这里不一一列出了,读者可以参看他们最近的著作:克莱珀斯,博奕论与经济建模,宾默尔,博奕论与社会契约.在博奕论研究中,诺贝尔委员会实在是忽略了太多的杰出贡献者.事实上只有纳什那种真正天才的开拓性的工作使他当之无愧为这个领域的先驱者.但是我想强调,夏仙义对政治和道德哲学的关心,使他成为把博奕理论应用于社会基本问题研究的先驱者.
我们看到,诺贝尔委员会把1995年的奖项给了卢卡斯在“中期“的工作,从上述理性主义运动的广阔意义上看,这只是1994年博奕论得到诺贝尔奖的余音.
三.对批判的再批判---理性的极限
做为这篇相当冗长的评论文章的结语,我想对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做一简短评价.如上述,主流的正宗的经济学家们,继续了休漠开创的经验哲学传统,把“理性“假设做为一种方便的“工具“推展到了一种极端的境界.以贝克尔后期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为例,在贝克尔模型里,第一代家长在决策时使用的是所谓“王朝效用函数“.我们可以理解,贝克尔是依据了同样的,上面引述的他反击进化论时的理由---那些能够生存下来被我们观察到的家族或“王朝“一定是看上去理性的,祖祖辈辈最大化他们王朝效用函数的家族.但是当我们在博奕论中试图接受贝克尔的观点时,我们会碰到麻烦.
克莱珀斯和宾默尔具体讨论了纳什均衡的意义,他们的结论,象老前辈阿曼的看法一样,仍然是:所谓“均衡“只不过是大家都认为显然的,游戏的一种玩儿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大家都认为这同一种玩儿法是“显然“的呢?克莱珀斯在微观经济学教程410-417页列举了五种解释.总括来看,这些解释最终依靠于人们共享着的知识传统的特性.这在我自己的研究里称为“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