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敦煌是啥意思,急不要地名,要书面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0 18:01:55
请问敦煌是啥意思,急
不要地名,要书面意思
不要地名,要书面意思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后,成为中原地区与各国交流的口岸.汉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仅仅四千万.当时有长安、泉州、敦煌三大都会之称,可见敦煌在汉代的繁华程度.整个汉魏之际,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日渐兴盛,敦煌一度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敦煌在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乌孙、羌族、党项、突厥、回胡等民族所占领和统治.敦煌长期以来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汉文化为主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着独特的风格,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说彻底改变敦煌历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洪水.洪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敦煌城荡然无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随波而去,导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历史断层,形成了很多敦煌学研究的悬案.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敦煌(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当时的敦煌人口已经少的可怜.雍正四年(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现在敦煌可以见到很多以甘肃地名为名的村庄,如:兰州村、肃州乡、会宁、清水、合水、兰亭、高台、漳县等等.
目前,敦煌总人口18万,耕地24万亩.2000年财政收入7268万元,当年财政支出9420万元,从以上数字看敦煌市的经济情况和其城市品牌极不相称.农业、旅游是敦煌的两大支柱产业,但这两大产业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敦煌经济强势.农业是敦煌的传统产业,金皇后(甜瓜)、李广杏、鸣山枣等特产享誉省内外.但仅仅24万亩耕地(就算全是高产田)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资源制约着敦煌农业发展.敦煌旅游在甘肃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约着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在敦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2001年敦煌机场主体工程扩建完工,将对敦煌旅游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敦煌市决定在市西肃州乡建设新城区,向西发展与七里镇(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联成一体,远景规划30万人口,以此来推动敦煌市城市化建设,但这样的城市扩张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住.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情况,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城市扩张;人口增加;过量采水,后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于近几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党河上游肃北、阿克塞两县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党河水已经无法满足三县市的需求.敦煌党河桥下黄沙随风而起象一条黄龙顺着河道窜腾而下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条河道已经多年没有流过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观月牙泉已面临干枯.前几年,有人提出“引哈济党”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济党”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对,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甘肃更脆弱,“引哈济党”工程最终被否决.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汉穿小鞋,应建立地级市发展敦煌,我们应该想想一个年生产总值10亿元,财政收入不过亿元的县级城市,再去负担一级政府开销,财政补贴都没着落谈何发展,1997年由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游经济特区,享受特殊政策已经多年,事实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提高行政级别就能解决.柳敦铁路建设已经论证多年,也有外资和民营资本想参与建设,但实地考察和论证后都闭口不谈了.为什么,因为看不到这条铁路建成后的效益,就算建设起来了,庞大的铁路运营、养护资金谁来出.这样的项目建成后不但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会拖垮地方经济. 关于如何发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谈敦煌发展,的确有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看敦煌发展,不能单纯以城市品牌来硬性加固城市规模,我觉得应该有个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认识.城市需要发展,人民想往富裕,这是最基本的发展愿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生存环境允许的基础上,敦煌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失去这一根本的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将毁于一旦.
发展敦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敦煌的发展对全省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们首先应客观现实的对待.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敦煌,敦煌发展起来了,甘肃旅游经济发展就有了后劲和动力.
几点建议:
一、不求城市规模 但求特色经典
在多数人的眼里看城市发展,总是觉得规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态环境不允许过多的发展规模型城市,敦煌水资源极其匮乏,城市规模不宜扩大.敦煌市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城市建设首先摆脱“向大看”的思想,应借鉴参考欧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设成就,强化总体规划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绿化环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加大城区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专业性商业小区.比如将一些商业零售企业改造,建设旅游文化交易市场.对主要街道进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画等高消费文化企业,以此吸引日、韩、台游客.保持现有城区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民营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对老建筑进行外表改造、装修,突出敦煌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小而精制、小而独特、小而经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经典城市.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链条 实现再造敦煌
全球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其国内的文化产业越是繁荣.英国文化产业在本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机械制造业产值,日本的文化产业2000年也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可见,经济的繁荣发达是文化产业兴起的基础,文化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获利高的产业,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强,对外扩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产业优势.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湖南的强项广电事业为龙头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华所在,数千年的沉积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硕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书本上,没有人用商业的眼光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成果.敦煌旅游经济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迎来送往和收取门票上下功夫,这样的发展如何能满足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来敦煌旅游的游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过百万人次.日本游客来敦煌旅游一次,路费占全部费用的60%,因为敦煌路途遥远和进出不便,很多人想来又来不了.如何让不来敦煌的人去消费敦煌,这就需要利用敦煌这个品牌来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扩散敦煌文化产品,真正让敦煌这个品牌成为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热点,让敦煌这个品牌变成生产力.文化产业发展应树立走出去的经营战略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敦煌艺术团应该成为对外传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敦煌文化.建议以敦煌研究院经营性部门为为依托,组建文化企业,推陈出新,及时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文化商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鼓励一批文化企业发展.敦煌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观上能够充分认识并挖掘这种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旅游经济的链条产业,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才是实现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
敦煌这个品牌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市场上很多以敦煌、飞天等命名的产品,没有一个产自敦煌本地.在发展敦煌经济的思路上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扩思路,客观因素制约这是事实,但敦煌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巨无霸”的品牌,如果论无形资产的话,敦煌这个品牌是个无价之宝.现代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经济概念,实体经济搞不了,可以参与虚拟经济.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样.在郑州偶遇一咖啡馆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板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门面装潢让人啼笑皆非,但回头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这块牌子赚钱,而敦煌怎么就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品牌来赚钱呢?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来中国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处,因为敦煌的遥远和交通不便,很多游客大多到西安为止.敦煌虽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需要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用商业手段去经营敦煌这个品牌.西安是汉、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营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关系,让游客在以上两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样和介绍.一方面从感官上拉近游客与敦煌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知道敦煌虽为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另外,敦煌市应采用法律手段收归与敦煌有关的商标使用权,通过授权、联营、OEM方式参与生产商的商业活动,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关系 谋求共同发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为解决本企业四万多职工长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于1984年开始陆续告别青海海西地区,在敦煌七里镇戈壁滩建设新家园,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油田基地已建设成为道路宽阔、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开始企业进行了改制,非核心企业正在脱离油田.因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属企业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发展,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企业,目前一些企业正在面临转产.敦煌市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关系,全方位开放本地市场.引导这部分企业参与敦煌发展,这些企业资金、技术、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资金补贴.帮助这些企业依托敦煌市场走出困境,从而使这些企业本地化.借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联合有关企业进行矿业资源开发和发展天然气下游产业,使本地经济逐步走向多元化.
目前,敦煌总人口18万,耕地24万亩.2000年财政收入7268万元,当年财政支出9420万元,从以上数字看敦煌市的经济情况和其城市品牌极不相称.农业、旅游是敦煌的两大支柱产业,但这两大产业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敦煌经济强势.农业是敦煌的传统产业,金皇后(甜瓜)、李广杏、鸣山枣等特产享誉省内外.但仅仅24万亩耕地(就算全是高产田)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资源制约着敦煌农业发展.敦煌旅游在甘肃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约着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在敦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2001年敦煌机场主体工程扩建完工,将对敦煌旅游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敦煌市决定在市西肃州乡建设新城区,向西发展与七里镇(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联成一体,远景规划30万人口,以此来推动敦煌市城市化建设,但这样的城市扩张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住.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情况,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城市扩张;人口增加;过量采水,后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于近几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党河上游肃北、阿克塞两县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党河水已经无法满足三县市的需求.敦煌党河桥下黄沙随风而起象一条黄龙顺着河道窜腾而下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条河道已经多年没有流过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观月牙泉已面临干枯.前几年,有人提出“引哈济党”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济党”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对,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甘肃更脆弱,“引哈济党”工程最终被否决.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汉穿小鞋,应建立地级市发展敦煌,我们应该想想一个年生产总值10亿元,财政收入不过亿元的县级城市,再去负担一级政府开销,财政补贴都没着落谈何发展,1997年由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游经济特区,享受特殊政策已经多年,事实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提高行政级别就能解决.柳敦铁路建设已经论证多年,也有外资和民营资本想参与建设,但实地考察和论证后都闭口不谈了.为什么,因为看不到这条铁路建成后的效益,就算建设起来了,庞大的铁路运营、养护资金谁来出.这样的项目建成后不但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会拖垮地方经济. 关于如何发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谈敦煌发展,的确有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看敦煌发展,不能单纯以城市品牌来硬性加固城市规模,我觉得应该有个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认识.城市需要发展,人民想往富裕,这是最基本的发展愿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生存环境允许的基础上,敦煌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失去这一根本的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将毁于一旦.
发展敦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敦煌的发展对全省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们首先应客观现实的对待.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敦煌,敦煌发展起来了,甘肃旅游经济发展就有了后劲和动力.
几点建议:
一、不求城市规模 但求特色经典
在多数人的眼里看城市发展,总是觉得规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态环境不允许过多的发展规模型城市,敦煌水资源极其匮乏,城市规模不宜扩大.敦煌市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城市建设首先摆脱“向大看”的思想,应借鉴参考欧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设成就,强化总体规划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绿化环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加大城区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专业性商业小区.比如将一些商业零售企业改造,建设旅游文化交易市场.对主要街道进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画等高消费文化企业,以此吸引日、韩、台游客.保持现有城区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民营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对老建筑进行外表改造、装修,突出敦煌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小而精制、小而独特、小而经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经典城市.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链条 实现再造敦煌
全球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其国内的文化产业越是繁荣.英国文化产业在本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机械制造业产值,日本的文化产业2000年也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可见,经济的繁荣发达是文化产业兴起的基础,文化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获利高的产业,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强,对外扩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产业优势.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湖南的强项广电事业为龙头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华所在,数千年的沉积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硕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书本上,没有人用商业的眼光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成果.敦煌旅游经济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迎来送往和收取门票上下功夫,这样的发展如何能满足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来敦煌旅游的游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过百万人次.日本游客来敦煌旅游一次,路费占全部费用的60%,因为敦煌路途遥远和进出不便,很多人想来又来不了.如何让不来敦煌的人去消费敦煌,这就需要利用敦煌这个品牌来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扩散敦煌文化产品,真正让敦煌这个品牌成为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热点,让敦煌这个品牌变成生产力.文化产业发展应树立走出去的经营战略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敦煌艺术团应该成为对外传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敦煌文化.建议以敦煌研究院经营性部门为为依托,组建文化企业,推陈出新,及时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文化商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鼓励一批文化企业发展.敦煌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观上能够充分认识并挖掘这种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旅游经济的链条产业,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才是实现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
敦煌这个品牌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市场上很多以敦煌、飞天等命名的产品,没有一个产自敦煌本地.在发展敦煌经济的思路上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扩思路,客观因素制约这是事实,但敦煌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巨无霸”的品牌,如果论无形资产的话,敦煌这个品牌是个无价之宝.现代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经济概念,实体经济搞不了,可以参与虚拟经济.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样.在郑州偶遇一咖啡馆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板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门面装潢让人啼笑皆非,但回头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这块牌子赚钱,而敦煌怎么就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品牌来赚钱呢?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来中国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处,因为敦煌的遥远和交通不便,很多游客大多到西安为止.敦煌虽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需要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用商业手段去经营敦煌这个品牌.西安是汉、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营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关系,让游客在以上两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样和介绍.一方面从感官上拉近游客与敦煌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知道敦煌虽为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另外,敦煌市应采用法律手段收归与敦煌有关的商标使用权,通过授权、联营、OEM方式参与生产商的商业活动,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关系 谋求共同发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为解决本企业四万多职工长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于1984年开始陆续告别青海海西地区,在敦煌七里镇戈壁滩建设新家园,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油田基地已建设成为道路宽阔、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开始企业进行了改制,非核心企业正在脱离油田.因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属企业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发展,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企业,目前一些企业正在面临转产.敦煌市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关系,全方位开放本地市场.引导这部分企业参与敦煌发展,这些企业资金、技术、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资金补贴.帮助这些企业依托敦煌市场走出困境,从而使这些企业本地化.借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联合有关企业进行矿业资源开发和发展天然气下游产业,使本地经济逐步走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