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定义一年的时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6:56:26
古人是如何定义一年的时间的?
古人观测天象以日月为主,以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的周期定出日月,如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一轮为一月.
年的最早概念可能来自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便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夏历分十二个月,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屈原《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便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也以春秋指称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命短,不到一年.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东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法则: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
有些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一天之内的记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平分一昼夜的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便是小时辰,一个小时辰是半个时辰.近代又把时辰细分为初、正.二十三点是子初,零时是子正,余类推.
古代的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至初七按序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旧俗以张灯为戏,故又称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杜甫《遭田父泥饮》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或一百六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一百五或一百六就成了寒食的代称.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清明节.古人常不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临水祓(fu)除不祥,又叫修禊(xi).三国后,此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变成水边宴饮、郊外踏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据传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救屈原.唐以后,端午被定为大节日,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诗:“端午被恩荣.”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称三伏.伏是伏隐避暑的意思.
七夕:七月七日.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时.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母亲堕入饿鬼道,事物入口,即化为火焰,目连向佛祖求救.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救其母.后代将中元看成是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初九日.九位阳数,日月皆九,所以称为重阳.《续齐谐记》: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冬至:冬至节.古人将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就一天天长起来.《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杜甫《小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腊是祭名.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今有腊八粥之风.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四家著名的历法:
《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 53.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
《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
《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
《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
年的最早概念可能来自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便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夏历分十二个月,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屈原《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便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也以春秋指称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命短,不到一年.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东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法则: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
有些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一天之内的记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平分一昼夜的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便是小时辰,一个小时辰是半个时辰.近代又把时辰细分为初、正.二十三点是子初,零时是子正,余类推.
古代的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至初七按序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旧俗以张灯为戏,故又称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杜甫《遭田父泥饮》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或一百六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一百五或一百六就成了寒食的代称.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清明节.古人常不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临水祓(fu)除不祥,又叫修禊(xi).三国后,此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变成水边宴饮、郊外踏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据传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救屈原.唐以后,端午被定为大节日,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诗:“端午被恩荣.”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称三伏.伏是伏隐避暑的意思.
七夕:七月七日.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时.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母亲堕入饿鬼道,事物入口,即化为火焰,目连向佛祖求救.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救其母.后代将中元看成是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初九日.九位阳数,日月皆九,所以称为重阳.《续齐谐记》: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冬至:冬至节.古人将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就一天天长起来.《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杜甫《小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腊是祭名.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今有腊八粥之风.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四家著名的历法:
《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 53.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
《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
《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
《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