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7:20:44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沁园春 长沙》中的“秋”却别有一番情境,试结合词作进行分析说明。
解题思路: 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和沉淀,古诗词中积蕴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了相对稳定的指向和意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但是,由于作者经历等不同(详见分析)
解题过程:
你好!从问题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喜爱思考的好学生。老师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这种好习惯。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老师的理解,请你参考。
诗言志。这是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诗人往往借助于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所以,山川水月等自然物象成了诗人笔下用于表达情感的载体,在传承和积淀中。许多意象有了相对固定的含义。但是,对诗歌的理解,还必须注意到——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
一、知人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和作家生活历程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作家感受、体验、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有些内容甚至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到达永州时写的。因为革新失败,诗人被削官降职,流放荒蛮。此时他虽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对他政治上的打击迫害并未停止,面对严酷的政治环境,柳宗元毫不屈服。因此,写作《江雪》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在诗歌中,刻画了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不惧风雪严寒,独自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意象。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不会认为这是真实的人或事。因而,老渔翁是诗歌的焦点,客观上说,老渔翁是一个象征体。他是诗人用来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操守、毫不妥协的精神品格。
二、论世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果。在作品中,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时代烙印。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注重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即作品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了作品。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以及诗人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如,《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反映东汉末年动乱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表现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惆怅,还有表现人生无常、功名不就的苦闷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现在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情况,对这些思想这样理解?对此,如果能论世,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历史来看,东汉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当时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对于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毛泽东的思想呢?当然离不开知人论世这一法宝。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的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这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关,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由人民来主宰、来当家作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词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由衷情感。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上半阕的写景,正是作者的伟大理想与立志革命的情感的蕴藉表达。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柳宗元在诗中也抒发了与古代士子不同的情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你好!从问题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喜爱思考的好学生。老师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这种好习惯。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老师的理解,请你参考。
诗言志。这是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诗人往往借助于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所以,山川水月等自然物象成了诗人笔下用于表达情感的载体,在传承和积淀中。许多意象有了相对固定的含义。但是,对诗歌的理解,还必须注意到——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
一、知人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和作家生活历程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作家感受、体验、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有些内容甚至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到达永州时写的。因为革新失败,诗人被削官降职,流放荒蛮。此时他虽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对他政治上的打击迫害并未停止,面对严酷的政治环境,柳宗元毫不屈服。因此,写作《江雪》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在诗歌中,刻画了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不惧风雪严寒,独自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意象。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不会认为这是真实的人或事。因而,老渔翁是诗歌的焦点,客观上说,老渔翁是一个象征体。他是诗人用来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操守、毫不妥协的精神品格。
二、论世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果。在作品中,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时代烙印。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注重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即作品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了作品。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以及诗人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如,《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反映东汉末年动乱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表现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惆怅,还有表现人生无常、功名不就的苦闷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现在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情况,对这些思想这样理解?对此,如果能论世,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历史来看,东汉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当时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对于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毛泽东的思想呢?当然离不开知人论世这一法宝。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的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这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关,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由人民来主宰、来当家作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词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由衷情感。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上半阕的写景,正是作者的伟大理想与立志革命的情感的蕴藉表达。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柳宗元在诗中也抒发了与古代士子不同的情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