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包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08:52:3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包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品内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是杜甫写的“生平第一快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传出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初闻此讯,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不知去了哪里, 我胡乱地卷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在春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有明丽的春光做伴,和家人一起返还家乡. 我们立即动身,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 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陆路前往洛阳.
作品注释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初闻:刚刚听说. 涕泪:眼泪.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 穿:穿越. 巫峡:因穿过巫山得名.长江三峡之一.现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平原的分界线 便下: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本诗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快诗.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即又由陆地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四首》《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品内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是杜甫写的“生平第一快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传出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初闻此讯,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不知去了哪里, 我胡乱地卷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在春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有明丽的春光做伴,和家人一起返还家乡. 我们立即动身,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 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陆路前往洛阳.
作品注释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初闻:刚刚听说. 涕泪:眼泪.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 穿:穿越. 巫峡:因穿过巫山得名.长江三峡之一.现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平原的分界线 便下: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本诗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快诗.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即又由陆地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四首》《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