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历程完美的理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11/17 17:56:24
嫦娥一号”历程完美的理由
新华社在题为《中国新高度》的评论员文章中指出:“截至目前,嫦娥一号的飞天历程堪称完美》.”请你简单的归纳出三点理由证明“嫦娥一号飞天礼成完美” 各位你们帮帮我做这道题下````非常的谢谢拉```
新华社在题为《中国新高度》的评论员文章中指出:“截至目前,嫦娥一号的飞天历程堪称完美》.”请你简单的归纳出三点理由证明“嫦娥一号飞天礼成完美” 各位你们帮帮我做这道题下````非常的谢谢拉```
自己看吧,随便挑三点就可以了
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个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11时25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十大关节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这10个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11时25分,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