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是什么子可以告诉我读音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06:59:18
畲是什么子可以告诉我读音吗
畲 族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
畲族、輋民是汉族对“山哈”的他称.
[编辑本段]二、【畲族概述】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编辑本段]三、【名称来源】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
畲族、輋民是汉族对“山哈”的他称.
[编辑本段]二、【畲族概述】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编辑本段]三、【名称来源】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