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18:18:39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学生在阅读题目往往失分最严重,在教学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让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海底的各种小动物,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且可以对照插图理解.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这是一座山,不是轻易就能移动的,再说,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要宣传,让所有的人都来帮你.二、人类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清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我知道,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恰好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读者是从作品到生活.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
  曾有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句:“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其中的“这种内心情感”,到底是阐释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是阐释为“审美情感”?许多学生对此捉摸不定,最后还是错误地理解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这种内心情感”其实是一种审美情感.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总是把文学等同于生活,混淆了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课文中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篇什,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美的愉悦,而那些描写丑的东西的作品,经过作家的审美评价,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是文学欣赏与日常生活的观赏的区别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中丑的事物.《雷雨》中的周朴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的人.在私生活领域,他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在社会生活领域,他是一个狠毒、残忍、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在这样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恶心的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集中笔墨多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周朴园那丑恶、肮脏的灵魂.再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里的古代语言教师,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未存过的东西,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还要把别人装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思想麻木、僵化;行为鬼祟、虚伪.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典型的奴才性格,充分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总之,文学作品描绘丑的事物,并不会产生如同人们在生活观察中引起的那种痛恶感,因为在天下的艺术家手中,正如果戈理所说:“一切都可以成为追求美的工具,如果听命于美服务的崇高理想的话”.丑的事物,经过作家审美理想的反射,在同美的对比中,作为美的对立面被评价时,它也就变成了具有艺术美的事物,也就是说,审美情感并不等同于生活情感.
  二、读懂“言外之意”,理解深层意蕴
  文学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通过读、看、听,从文艺作品的形式到内容的具体感受阶段是欣赏的感性阶段,而文学欣赏的理性阶段则是欣赏者依据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素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对欣赏对象加以对照比较、分析鉴别的阶段.青年学生在新闻记者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停留在文学低沉的感性阶段.也就是说,他们仅仅能够理解作品字面意思,即表层意蕴,而对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即字面底下所含蕴的意味,则把握不住,因而也就不能领悟作品作包含的独特审美意蕴.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而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叙写了菊花、山气、夕阳、飞鸟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表达了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这首诗的表层意蕴.若要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审美特质,尚须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景物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恬静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现他蔑视居恶污秽的现实,不愿奔波于龊龌的官场的清高思想.这就是在理解诗表层意蕴的基础上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就很难向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我们知道,作家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及其审美指导下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读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性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作品的.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清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在理解作品表层意蕴的基础上挖掘和把握深层意蕴,保有好的阅读习惯.我想,随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