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14:31:47
现在学校要求写通讯稿,我想问一下应该怎样写
解题思路: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增强写作的技巧。希望老师的解答能对你的写作起到帮助作用。
解题过程:
怎样写通讯稿
一、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三、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四、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五、通讯稿写作技巧:
1.标题
(1)多行标题。
(2)单行标题。如" ***接管《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
通讯稿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魔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通讯稿的导语,就是通讯稿的熬头段或熬头句话。它是由通讯稿中最新颖、最首要的事实或精炼的群情组成,以吸引读者。泛泛所谓通讯稿的布局是"倒金字塔"式,缘故原由就在于此。
3.主体
主体是通讯稿的首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展现的主题,或回覆导语中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对通讯稿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睁开。写主体要注意如次几点:
(1)主干突出。通讯稿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
(2)内容充分。回覆导语中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其内容必需具体、充分,这样才有说服力。
(3)布局严密谨慎,井井有条。
4.配景
景是指事件发生的汗青环境和缘故原由,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前提、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分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配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末端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通讯稿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讲道理通讯稿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通讯稿的理解、感触感染加深,从其中获患上更多的启示。
通讯稿的末端体式格局有小结式、评论式、但愿式等。有的通讯稿,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末端就在事实之中。
● 标题与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前提降服佩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降服佩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其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又比如济南全运会,就可以用"刘翔又夺冠了!")
(2)配置牵挂法
在新闻导语上配置"牵挂",事情先不直说,起吊读者的胃口,"逼"患上你不患上不继续读下去。
(3)欲擒故纵法
先铺开一步,再紧紧捉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狠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4)化静为动法
1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伎俩写,其导语往往比力单调、呆板、趣然乏味,但如果用动态的表现伎俩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儿,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惹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导致了国表里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前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通讯稿,导语妙语惊人:"一支神州部队达到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进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她们的身材。"
(5)人格化修辞方式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人格化修辞方式修辞伎俩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情面味",给人以亲和力。
(6)数码对比法
数码是单调的,但数码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首要数码,或读者关注的数码,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覆读者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结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结合国文件事实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结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这个需要解答的题目回覆患上非常清楚:"如果把结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摆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千米。"
(7)线条速写勾勒法
新闻一开首,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士和地点,描写几笔,勾勒出一幅丹青,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绝对是会大大增强。
(8)巧用配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配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合座生辉"。
(9)古诗著名的句子法
如果避着花梢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本地引用一点古诗著名的句子,不仅意象深远,而且文才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魔力。
(10)顿挫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伎俩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柳暗花明,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撰著可借镜影戏伎俩,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紧紧吸引住读者。
湖北早上出版的报纸1981年揭晓了一篇歌颂教员的通讯稿,因为导语中用了1个"教员为学生送棉猴儿"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远程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乐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名中年裙钗急仓猝忙地赶来,把一件棉猴儿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认为,这绝对是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裙钗倒是柯洪云的教员。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盘曲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伎俩。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理,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大势所趋,矛头直指需要解答的题目,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⒁小中见大法
自小处入手,自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托,具备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性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性跳高世界记载,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通讯稿:"一名20岁的神州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正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神州人平易近不会是永恒落后的选手了。""一名神州姑娘"与"六亿神州人平易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患上。
⒂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可以或许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孕育发娩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边早上出版的报纸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通讯稿,导语就写患上格外"热闹":"'精美,其实精美!''听到李国桥不吝冒着伤害在自己身上做抗疟实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堕泪了。''你有无注意,梁启圣教员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关饷扶养黎、少数国内行政事务的一部之一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群情。"
(16)拉近时间法
对已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泛博读者遍及关心的、感乐趣的、新闻公报里已解决了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先用疑难句式鲜明地提出来,尔后用事实加以回覆,使之更加惹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几多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规律》的导语,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题目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捉住了读者的心。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倒横直竖地重复一句话,既华侈时间,又华侈版面,还会使读者云端雾里。然而,对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不虞的效果。
(19)化整为零法
伶俐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纷歧开首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解题过程:
怎样写通讯稿
一、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三、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四、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五、通讯稿写作技巧:
1.标题
(1)多行标题。
(2)单行标题。如" ***接管《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
通讯稿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魔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通讯稿的导语,就是通讯稿的熬头段或熬头句话。它是由通讯稿中最新颖、最首要的事实或精炼的群情组成,以吸引读者。泛泛所谓通讯稿的布局是"倒金字塔"式,缘故原由就在于此。
3.主体
主体是通讯稿的首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展现的主题,或回覆导语中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对通讯稿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睁开。写主体要注意如次几点:
(1)主干突出。通讯稿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
(2)内容充分。回覆导语中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其内容必需具体、充分,这样才有说服力。
(3)布局严密谨慎,井井有条。
4.配景
景是指事件发生的汗青环境和缘故原由,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前提、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分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配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末端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通讯稿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讲道理通讯稿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通讯稿的理解、感触感染加深,从其中获患上更多的启示。
通讯稿的末端体式格局有小结式、评论式、但愿式等。有的通讯稿,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末端就在事实之中。
● 标题与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前提降服佩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降服佩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其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又比如济南全运会,就可以用"刘翔又夺冠了!")
(2)配置牵挂法
在新闻导语上配置"牵挂",事情先不直说,起吊读者的胃口,"逼"患上你不患上不继续读下去。
(3)欲擒故纵法
先铺开一步,再紧紧捉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狠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4)化静为动法
1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伎俩写,其导语往往比力单调、呆板、趣然乏味,但如果用动态的表现伎俩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儿,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惹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导致了国表里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前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通讯稿,导语妙语惊人:"一支神州部队达到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进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她们的身材。"
(5)人格化修辞方式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人格化修辞方式修辞伎俩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情面味",给人以亲和力。
(6)数码对比法
数码是单调的,但数码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首要数码,或读者关注的数码,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覆读者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结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结合国文件事实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结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这个需要解答的题目回覆患上非常清楚:"如果把结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摆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千米。"
(7)线条速写勾勒法
新闻一开首,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士和地点,描写几笔,勾勒出一幅丹青,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绝对是会大大增强。
(8)巧用配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配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合座生辉"。
(9)古诗著名的句子法
如果避着花梢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本地引用一点古诗著名的句子,不仅意象深远,而且文才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魔力。
(10)顿挫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伎俩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柳暗花明,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撰著可借镜影戏伎俩,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紧紧吸引住读者。
湖北早上出版的报纸1981年揭晓了一篇歌颂教员的通讯稿,因为导语中用了1个"教员为学生送棉猴儿"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远程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乐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名中年裙钗急仓猝忙地赶来,把一件棉猴儿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认为,这绝对是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裙钗倒是柯洪云的教员。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盘曲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伎俩。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理,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大势所趋,矛头直指需要解答的题目,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⒁小中见大法
自小处入手,自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托,具备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性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性跳高世界记载,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通讯稿:"一名20岁的神州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正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神州人平易近不会是永恒落后的选手了。""一名神州姑娘"与"六亿神州人平易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患上。
⒂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可以或许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孕育发娩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边早上出版的报纸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通讯稿,导语就写患上格外"热闹":"'精美,其实精美!''听到李国桥不吝冒着伤害在自己身上做抗疟实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堕泪了。''你有无注意,梁启圣教员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关饷扶养黎、少数国内行政事务的一部之一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群情。"
(16)拉近时间法
对已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泛博读者遍及关心的、感乐趣的、新闻公报里已解决了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先用疑难句式鲜明地提出来,尔后用事实加以回覆,使之更加惹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几多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规律》的导语,提出的需要解答的题目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捉住了读者的心。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倒横直竖地重复一句话,既华侈时间,又华侈版面,还会使读者云端雾里。然而,对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不虞的效果。
(19)化整为零法
伶俐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纷歧开首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