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记叙文阅读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6:54:04
怎么做记叙文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
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5、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6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7、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A、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B、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C、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A、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B、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10、评价作家作品:
A、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B、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11、给文段拟题:
A、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B、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A、用第一人称;
B、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3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A、必须用第一人称;
B、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4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C、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5、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6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7、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A、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B、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C、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A、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B、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10、评价作家作品:
A、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B、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11、给文段拟题:
A、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B、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A、用第一人称;
B、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3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A、必须用第一人称;
B、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4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C、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