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中山的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政治品格,我们应该怎么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05:17:53
对于孙中山的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政治品格,我们应该怎么看?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它在不同的人嘴里可以反过来倒过去的评说.历史是客观的,但叙述的人却是主观的,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时,只要有根有据,即时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向性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像楼上两位那样根本不是从孙中山其人其事出发,仅仅是人云亦云的空谈,实在没什么意义.这里我简单介绍几个背景问题,孰是孰非大家自己去思考. 第一个问题,临时大总统的职位是孙中山让给袁世凯的么? 这个说法很可笑.袁世凯的临时大总统职位是由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的,怎么会是孙中山让的呢?再者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职位也是选出来的,他有什么资格让呢? 第二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与袁世凯同台竞选,他能获胜么?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缺乏足够的支持.即使后来当选临时大总统,在多数人眼中,他也始终只是一个过渡性人物,人们心目中的大总统人选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孙中山当选的全过程. 1911年11月,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昌集团和以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为代表的上海集团,同时展开了筹组中央政府的活动. 11月21日,各省代表陆续到达武昌.11月30日,各省代表等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十四省代表二十四人,推谭人凤为议长.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中央军政府职权.12月2日,决定先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雷奋、马君武、王正廷为组织大纲起草员.并做出了“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定. 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却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长民、马良、王照、欧阳振声、居正、陶凤集、吴景濂、刘兴甲、赵学臣、朱福诜在上海江苏省教育总会举行会议,列席会议的还有章炳麟、赵凤昌、章驾时、蔡元培、王一亭、黄中央、顾忠琛、彭锡范.大会以投票的方式,议决公电孙中山归国主持大政,推举黄兴为革命军政府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由大元帅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2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孙中山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中山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选出.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中山获得十七张有效票的十六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临时政府接连三次要求列强承认,均无一字答复. 第三个问题,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除了解职,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除了自上而下的宫廷政变可以不流血外,没有哪个自下而上的起义者可以不战而得天下.假设孙中山执意不解职,那么留给他的只有一条路,和袁世凯兵戎相见,成王败寇.事实上,孙中山后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孙中山解职后,表面一度沉寂了一段时间.因为如果在袁世凯反正前,孙中山还有理由讨伐他,那么当袁世凯表示效忠革命,劝退清帝之后,孙中山就没有任何讨袁的借口了.国家和平统一,这是众望所归,没有人会在师出无名的情况下追随孙中山打内战. 不过孙中山并未放弃过用武力夺回政权的尝试.1913年他以宋教仁遇刺为借口企图武力讨袁,但并未获得国民党内的广泛支持.随后国民党以反对贷款为名,发动了二次革命,一度有八个省宣布独立,然而仅过了一个月,革命军就全线崩溃,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等人逃往国外. 真正推翻袁世凯帝制的护国运动并不是孙中山策划和领导的,但他却在沪国战争胜利后回到广州重建伪政府,开始新一轮的武装夺权活动,结果再度因为自身军事实力不足,导致两次护法都以失败告终. 在两次护法过程中,孙中山每次都与合作者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第一次护法运动中,护法军主要依靠桂系和滇系军阀的支持,孙中山在广州的军政府内缺乏实质军事力量支持,为此他一度尝试发动兵变,希望推翻桂系实力,曾亲自下令海军炮击广州督军府.结果是伪政府改组,孙中山被排挤,他被迫辞去大元帅一职,离开广州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孙中山依靠陈炯明的粤军驱逐滇、桂军,得以重返广州,重建伪政府.但是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主张与陈炯明暂缓军事,先建设广东,实行联省自治的主张发生冲突.其后北洋政府徐世昌下野,黎元洪上台完成其原来总统任期,原来国会亦再次召开.陈炯明以护法目的已达到,请孙中山与徐世昌同时下野.孙中山及其支持者以陈炯明叛乱,从韶关回到广州.6月16日发生炮击观音山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再次逃离广州前往上海.此后孙中山开始注重培植军事实力.他第三次在广州组织政府后,重点培养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在他死后国民党终于通过北伐统一中国. 由此可见,孙中山在与北洋中央政府的每一次矛盾发生后都坚持分裂国家政策,宣布独立甚至成立伪政府,他始终坚持武力解决争端,这与黄兴等人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的思路截然不同.以他这样的强硬个性和极强的权力欲,如果在辛亥革命后实力优于袁世凯的话,他可能让袁世凯做总统么?又何谈不计较个人得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