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的感人故事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8:45:47
许振超的感人故事
急!
急!
够普通的岗位——吊车司机;够单调的工作——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是从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人们说,30年来,从他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
他,就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家,一个一年内就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
“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独立操作.
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锨清理,许振超十分内疚.
还有,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亏吨,货主不干.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歇着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
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个绝活——“一钩清”.许振超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14、15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
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火火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抢卸,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
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那么容易,何况大雾弥漫.
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说出口的道理很硬,没有说出口的道理更硬: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么?
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
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地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绘制成图.光分辨这2000多个焊点,已够麻烦了,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更麻烦.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而且每一条连线又延伸出两条连线,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变成20、30根连线,每个点、每条线,许振超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这样精细的活,特别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许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接着再干,每天晚上坚持干3个多小时.
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运作了.而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得花3万块钱!
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许振超的维修技术出了名,公司奖励了他一台传呼机,许振超的传呼机一天24小时都开机,只要桥吊有故障,随叫随到,随到随修.
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
“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1月下旬,桥吊安装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发布任命: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
接下任务,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从现在到年底一个多月不能回去,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往现场一扔.
前湾码头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现场办公就在工地上一个集装箱里.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集装箱里里外外一样冷.每天早晨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几分钟.吃饭要到三里地以外,错过点只能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觉就在集装箱一角铺上硬纸壳加大衣.有一次许振超发烧,几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样,走路都发飘.但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仍是那句话:“工程进展顺利,我一切都好.”
妻子许金文和女儿小雪放心不下,乘轮渡到码头上看望许振超.只见他眼里布满血丝,嘴上裂着口子.荒凉的前湾码头空地上,只有两个铁皮集装箱.其中一个,就是许振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的“家当”有三件:一把电水壶,一件军大衣,一张硬纸壳.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
经过40多天的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达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吃劲.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让这项纪录擦得更加金光闪闪,“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而许振超总是谦虚地说:“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晶,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几十年来,许振超创出了许多绝活儿,也带出了一支会干绝活又能创新的团队.现在,队里涌现出了许多像他一样的装卸专家,不少技术主管成功地主持了许多桥吊的电控改造,桥吊队维修班还改进了桥吊钢丝绳更换方式,大大缩短了换钢丝的时间——这个时间又为全国沿海港口最短.
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海内外,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在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青岛港码头采访许振超时,这位朴实的“老码头”指着海上熙来攘往的货船,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货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实.”
他,就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家,一个一年内就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
“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独立操作.
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锨清理,许振超十分内疚.
还有,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亏吨,货主不干.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歇着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
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个绝活——“一钩清”.许振超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14、15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
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火火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抢卸,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
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那么容易,何况大雾弥漫.
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说出口的道理很硬,没有说出口的道理更硬: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么?
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
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地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绘制成图.光分辨这2000多个焊点,已够麻烦了,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更麻烦.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而且每一条连线又延伸出两条连线,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变成20、30根连线,每个点、每条线,许振超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这样精细的活,特别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许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接着再干,每天晚上坚持干3个多小时.
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运作了.而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得花3万块钱!
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许振超的维修技术出了名,公司奖励了他一台传呼机,许振超的传呼机一天24小时都开机,只要桥吊有故障,随叫随到,随到随修.
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
“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1月下旬,桥吊安装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发布任命: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
接下任务,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从现在到年底一个多月不能回去,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往现场一扔.
前湾码头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现场办公就在工地上一个集装箱里.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集装箱里里外外一样冷.每天早晨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几分钟.吃饭要到三里地以外,错过点只能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觉就在集装箱一角铺上硬纸壳加大衣.有一次许振超发烧,几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样,走路都发飘.但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仍是那句话:“工程进展顺利,我一切都好.”
妻子许金文和女儿小雪放心不下,乘轮渡到码头上看望许振超.只见他眼里布满血丝,嘴上裂着口子.荒凉的前湾码头空地上,只有两个铁皮集装箱.其中一个,就是许振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的“家当”有三件:一把电水壶,一件军大衣,一张硬纸壳.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
经过40多天的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达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吃劲.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让这项纪录擦得更加金光闪闪,“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而许振超总是谦虚地说:“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晶,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几十年来,许振超创出了许多绝活儿,也带出了一支会干绝活又能创新的团队.现在,队里涌现出了许多像他一样的装卸专家,不少技术主管成功地主持了许多桥吊的电控改造,桥吊队维修班还改进了桥吊钢丝绳更换方式,大大缩短了换钢丝的时间——这个时间又为全国沿海港口最短.
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海内外,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在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青岛港码头采访许振超时,这位朴实的“老码头”指着海上熙来攘往的货船,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货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