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SB问题:为什么要把1度定义为圆周的1/360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2:14:27
问个SB问题:为什么要把1度定义为圆周的1/360
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比如1/100分之一圆周?
这样会方便些吗?
根本不知道我要问什么。TAT
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比如1/100分之一圆周?
这样会方便些吗?
根本不知道我要问什么。TAT
两种说法,一个说是巴比伦人根据太阳的直径定的
一个说是336600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采用360这数字,是因为它容易被整除.360除了1和自己,还有22个真因子,包括了7以外从2到10的数字,所以很多特殊的角的角度都是整数.
是巴比伦人规定的,说他们观察的结果,太阳天空中的视直径,恰好是天球视周长的1/360,也就是说用360个太阳(人看到的太阳)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排列,恰好就是一圈,所以就定义一圈是360度
角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navigation,search
角度是用以量度角的单位,符号为°.一周角分为360等份,每份定义为1度(1°).
采用360这数字,因为它容易被整除.360除了1和自己,还有22个真因子,包括了7以外从2到10的数字,所以很多特殊的角的角度都是整数.
实际应用中,整数的角度已足够准确.有时需要更准确的量度,如天文学或地球的经度和纬度,除了用小数表示度,还可以把度细分为分和秒:1度为60 分(60′),1分为60秒(60〃).例如40.1875° = 40°11′15〃.要更准确便用小数表示秒,而不再加设单位.
数学上是用弧度而非角度,因为360的容易整除对数学不重要,而数学使用弧度更方便.角度和弧度关系是:1°≈0.0174533弧度,1弧度≈57.29578°.
1) 弧度 = 角度 * PI / 180
2) 角度 = 弧度 * 180 / PI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一个说是336600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采用360这数字,是因为它容易被整除.360除了1和自己,还有22个真因子,包括了7以外从2到10的数字,所以很多特殊的角的角度都是整数.
是巴比伦人规定的,说他们观察的结果,太阳天空中的视直径,恰好是天球视周长的1/360,也就是说用360个太阳(人看到的太阳)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排列,恰好就是一圈,所以就定义一圈是360度
角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navigation,search
角度是用以量度角的单位,符号为°.一周角分为360等份,每份定义为1度(1°).
采用360这数字,因为它容易被整除.360除了1和自己,还有22个真因子,包括了7以外从2到10的数字,所以很多特殊的角的角度都是整数.
实际应用中,整数的角度已足够准确.有时需要更准确的量度,如天文学或地球的经度和纬度,除了用小数表示度,还可以把度细分为分和秒:1度为60 分(60′),1分为60秒(60〃).例如40.1875° = 40°11′15〃.要更准确便用小数表示秒,而不再加设单位.
数学上是用弧度而非角度,因为360的容易整除对数学不重要,而数学使用弧度更方便.角度和弧度关系是:1°≈0.0174533弧度,1弧度≈57.29578°.
1) 弧度 = 角度 * PI / 180
2) 角度 = 弧度 * 180 / PI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谁知道为什么一个圆周被定义成360度?谁定义的?
为什么把质数定义为大于1的正整数?
为什么有好多人问的天文学问题那样sb
如图,把圆周6等分的点依次为ABCDEF,任意取3个点就能画出一个三角形,问:图中最多可以画出多少个三角形?
将数轴的正半轴绕在一个圆(该圆周长为3个单位长,且在圆周的三等分点处分别标上了数字0,1,2)上:先让圆点与圆周上0所对
2 我不理解他的回答,为什么“A走了3个半径为1cm,角度为120°的圆弧 所以A的实际路程是走了一个半径为1cm的圆周
线性代数的小问题.三阶矩阵A,特征值为-1,1,2,特征向量有3个,问R(A).为什么秩是3呢?
1,一条弦把圆周分成1:3两部分,则弦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_
弦AB把圆周分成1:2两部分,已知圆的半径为1,求弦AB的长.
把1,2,3,...,2008,2009个自然数随意放置在一个圆周上,统计所有相邻 3个自然数的奇偶性得知:3个都是奇数
C语言中怎么把1定义为* 把2定义为** 3定义为*** .以此类推~
圆环的外圆周长为31.4厘米,圆环的宽度为1厘米,求内圆周长(需要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