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28分)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8 16:00:13
(28分)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三  1937年7月22日,通过《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并据此成立了农田保障局,农田保障局的任务是帮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资助小农保存其土地,或撤出瘠地,并帮助农业季节工……它还帮助农民清除债务。1938年,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小麦等五种主要作物的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整顿农业的特点和直接目的。(6分)
(4)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涵义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6分)
(28分)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问题:人多地少,民众生计严峻。(2分)

影响:不断围垦湖田,造成对生态的严重破坏;(2分)从事副业生产,促使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迅速;导致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催生了一批城镇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趋势: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他乡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或答“由迁居他乡种地到城镇、国外从事工商业活动” 。)

原因: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国门洞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国内战争和政局的动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导致大量乡民出国谋生。(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特点:通过国家立法和设立机构来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干预。(2分)

目的:保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防止农民破产;(2分)定额生产,防止农产品过剩。(2分)

(4)此题采取分层评价的办法,按照以下三个递进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写答案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与民生问题没有任何关联,得0分;

第二层次:提出了1~3个符合题意的恰当途径或措施,如回答“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对外扩大交流”、“国家制定政策”等,但没有对每项措施进行说明,给1~3分;

第三层次:对三则材料进行了提炼,提出了3个符合题意的恰当措施,并且进行了较好分析、说明的,如回答“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对外扩大交流,扩大就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将丰富民众生活,改善民生”、“政府出台良好政策进行帮扶和引导,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等,给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