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德便是才!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2:48:52
女子无德便是才!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所以,刘教授认为,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来,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就开始有对女性“才”、“德”问题的讨论了.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权利之前奏.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