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4 00:37:15
“新经济”的含义 起源 三大特点 两大动力 实质 影响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战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题思路: 谢谢你的提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新经济”的出现
解题过程:
“新经济”
1、含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被称为“新经济”。
2.起源:美国
3.特点: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基础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是主导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亦然存在
5、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6、动力: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人民资本主义”即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即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1)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式:①资义武装干涉②国内战争
2)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对比马义、《四月提纲》和战时共义政策)
2、目的:1)争取战争的胜利;2)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义
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原则
4、特点:1)单一公有制; 2)军事和行政手段,直接过渡
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
2)战时共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后进一步加强导致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亟需恢复被严重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1)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找到过渡到社义的合适道路
3、确立:1921年俄共布十大,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内容:1)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国家同样享有获得粮食的优先权)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有国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物理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4)分配:按劳分配
5、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
6、评价:1)取得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2)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义的设想和实践,逐步向社义过渡
三、斯大林体制(1930S中期确立)
1、背景:1)1924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建
2)1925联共十四大工业化(帝义包围——>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7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积累资金)
3)1928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确立:1936苏维埃八大,颁布新宪法
3、表现:1)单一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
4、评价:1)积极:国家能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财力、物力,
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生产总值欧一世二。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综上,斯大林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启示
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在进行社建的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