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秋天是多事之秋呢?有什么典故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6 00:06:56
为什么有人说,秋天是多事之秋呢?有什么典故吗?
楼主,
“多事之秋”一词大概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有人这样解释,秋天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状态,与一个人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相似,触景生情,人们因而伤感.唐朝诗人刘禹锡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宋朝诗人辛弃疾有诗“而令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绝命诗也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说的都是这种现象.现代医学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诱导人们入眠,还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会抑制人体中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后者的生理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相对减少后,人们就会情绪低落,多愁善感.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过程受阳光调节,阳光照射可减少松果腺体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秋凉之后,常常天气阴沉,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们因而产生伤感情绪.
“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唐朝诗人李贺的名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旧天惊逗秋雨”,说的就是这种气候特点.这种多事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对于春夏季节的灾害,人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补种一些生长期短的小秋作物挽回部分损失,而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多事之秋,中国人的最愁!
还有一种解释:
多事之秋"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变故较多的时期.多指国家的动荡不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多事之秋"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2004年,被诸多的lT零售商家和IT制造商称为“多事之秋”.转眼之间,2005年来了.各商家都使尽浑身解数作2004年的最后一搏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他们靠军事力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但他们治理整个中国时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本原因是不注意“德”治,因此整个元代仍可称为多事之秋
3、1956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这年下半年起国内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4、根源: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毛泽东曾将1956年称为“多事之秋”.所谓“多事”一是指国际上出了几件大事如第二次中东战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以及波匈事件等等
5、秋季常被人们称为多事之秋.秋天不仅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落英缤纷、万木凋零的季节,此时又是人们最易患病的季节
6、孙清廉秋季阴雨阵阵,秋风瑟瑟,气候变化剧烈,人们的情绪也最不稳定,而且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所以古人把秋天称为“多事之秋”
7、一叱报卜ljI巴人的“更年期”(一般指男人45一55宕,女人40一50岁)称为“多事之秋”.为这个年龄J价段易发生多利J疾病,如高血压、冠,合病、动脉硬化等
8、从1956年下半年起国际国内都出现不小的波动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最重大的波动是由苏共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起的.
希望可以帮助你!
“多事之秋”一词大概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有人这样解释,秋天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状态,与一个人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相似,触景生情,人们因而伤感.唐朝诗人刘禹锡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宋朝诗人辛弃疾有诗“而令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绝命诗也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说的都是这种现象.现代医学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诱导人们入眠,还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会抑制人体中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后者的生理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相对减少后,人们就会情绪低落,多愁善感.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过程受阳光调节,阳光照射可减少松果腺体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秋凉之后,常常天气阴沉,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们因而产生伤感情绪.
“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唐朝诗人李贺的名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旧天惊逗秋雨”,说的就是这种气候特点.这种多事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对于春夏季节的灾害,人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补种一些生长期短的小秋作物挽回部分损失,而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多事之秋,中国人的最愁!
还有一种解释:
多事之秋"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变故较多的时期.多指国家的动荡不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多事之秋"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2004年,被诸多的lT零售商家和IT制造商称为“多事之秋”.转眼之间,2005年来了.各商家都使尽浑身解数作2004年的最后一搏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他们靠军事力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但他们治理整个中国时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本原因是不注意“德”治,因此整个元代仍可称为多事之秋
3、1956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这年下半年起国内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4、根源: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毛泽东曾将1956年称为“多事之秋”.所谓“多事”一是指国际上出了几件大事如第二次中东战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以及波匈事件等等
5、秋季常被人们称为多事之秋.秋天不仅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落英缤纷、万木凋零的季节,此时又是人们最易患病的季节
6、孙清廉秋季阴雨阵阵,秋风瑟瑟,气候变化剧烈,人们的情绪也最不稳定,而且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所以古人把秋天称为“多事之秋”
7、一叱报卜ljI巴人的“更年期”(一般指男人45一55宕,女人40一50岁)称为“多事之秋”.为这个年龄J价段易发生多利J疾病,如高血压、冠,合病、动脉硬化等
8、从1956年下半年起国际国内都出现不小的波动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最重大的波动是由苏共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起的.
希望可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