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2013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总基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17:34:44
如何把握2013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这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三次提出“稳中求进”,是党中央国务院调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期待,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主动选择,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直面问题与挑战的理性判断.2013年我们需要立足全局,抓住重点,在稳增长、转方式方面做到统筹兼顾.
领会“稳中求进”的内涵与实质
“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是前提和基础;“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方向和目的.稳,不是不动、不变;进,不是急进、冒进.只有通过“稳”,才能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进”,才能够不断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够尽快开启新的一轮更高水平、更可持续、更小代价的增长.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政府在出台政策措施、谋划各项工作时,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风险挑战,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些;要求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中求进”的基调来自于对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不再是快速发展的机遇,而是倒逼中国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我国已经很难获得如同危机前的快速增长,稳住经济增长势头是当务之急.而改革开放34年,我国经济系统增长内生动力已略显疲态,国内工业的增长动力有所减弱、传统比较优势逐步流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实体经济吸引力不足,工业经济运行将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体制改革加油;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积聚,已到非改不可的临界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把握统筹兼顾的三个重点
(一)统筹兼顾消费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次会议一改以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表述,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表明中央将消费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投资与出口之间已经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封闭式循环,真正需要解决的人民大众的消费问题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消费的“正名”是基于此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的认识的基础上,不仅将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拽回到”消费上,而且有的放矢地提出“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与此同时,此次会议还明确了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投资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是提供就业从而是保证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填补基础设施空白的直接途径,运用得好可以“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二)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与扩大内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跃升至2011年的51.27%.在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净上升34个百分点,完成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达到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一头连着农业与农村,一头连着工业与城市,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有统计表明,未来10年,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政府、社会服务的医院、学校.城镇化推动了对基础设施、住宅、耐用消耗品、汽车等的需求,这是中国转型靠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三)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而非资源消耗为主要推动力的创新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这既有助于减少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又可以通过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
明晰江苏稳中求进的新对策
江苏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要实现未来的持续稳定增长,其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社会总需求结构,进而提升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稳中求进”是江苏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保持健康增长的现实选择.
(一)以城镇化为中心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从1979到2011年,江苏城镇化率由14.8%提升至61.9%,平均每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目前,江苏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江苏的城镇化已经从量的积累阶段迈入质的飞跃阶段.江苏不仅要实现大中小城镇的相互协调、互动并进,以求城镇体系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提高,而且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城乡要素流转打通渠道.首先,认真搞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让农民工更多地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市民化,切实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其次,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切实保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第三,努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二)以企业创新为中心加快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建设.最近几年,在江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空前高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重大科研成果、新产品产值等创新指标在统计上明显提升,但总体来看,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创新不足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主要原因在于创新政策仍由政府部门主导,以供给侧的资金支持和国家、省厅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主,对扩大产业技术来源、降低技术初始投入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促进整个产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此次会议报告中特别提到创新中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其实质就是确立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对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当致力于培养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首先,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其次,大力建设以科技孵化器为主的创业载体,以公共技术平台为主的创新载体和以工业设计园为主的创意载体,多层次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第三,通过创新扶持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为依托、人才为核心、金融为支撑的官产学研金五元推动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三)以企业转型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首先,通过能源、环保、安全、卫生、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并严格监管,促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其次,通过制度变革疏解企业转型中的转换成本,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需要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和新产品市场化来实现新旧产业更替.在更替过程中,消费模式、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体制政策都面临转变,会产生企业难以负担的转换成本.江苏政府需要通过提供融资扶持、贷款担保、财政激励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第三,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增添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与动力.小微企业是孕育技术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江苏亟需建立银行、工商联、担保机构和小微企业联动的新型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商圈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等领域,积极探索通过批发贷款方式合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领会“稳中求进”的内涵与实质
“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是前提和基础;“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方向和目的.稳,不是不动、不变;进,不是急进、冒进.只有通过“稳”,才能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进”,才能够不断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够尽快开启新的一轮更高水平、更可持续、更小代价的增长.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政府在出台政策措施、谋划各项工作时,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风险挑战,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些;要求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中求进”的基调来自于对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不再是快速发展的机遇,而是倒逼中国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我国已经很难获得如同危机前的快速增长,稳住经济增长势头是当务之急.而改革开放34年,我国经济系统增长内生动力已略显疲态,国内工业的增长动力有所减弱、传统比较优势逐步流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实体经济吸引力不足,工业经济运行将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体制改革加油;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积聚,已到非改不可的临界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把握统筹兼顾的三个重点
(一)统筹兼顾消费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次会议一改以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表述,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表明中央将消费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投资与出口之间已经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封闭式循环,真正需要解决的人民大众的消费问题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消费的“正名”是基于此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的认识的基础上,不仅将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拽回到”消费上,而且有的放矢地提出“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与此同时,此次会议还明确了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投资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是提供就业从而是保证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填补基础设施空白的直接途径,运用得好可以“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二)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与扩大内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跃升至2011年的51.27%.在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净上升34个百分点,完成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达到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一头连着农业与农村,一头连着工业与城市,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有统计表明,未来10年,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政府、社会服务的医院、学校.城镇化推动了对基础设施、住宅、耐用消耗品、汽车等的需求,这是中国转型靠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三)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而非资源消耗为主要推动力的创新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这既有助于减少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又可以通过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
明晰江苏稳中求进的新对策
江苏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要实现未来的持续稳定增长,其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社会总需求结构,进而提升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稳中求进”是江苏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保持健康增长的现实选择.
(一)以城镇化为中心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从1979到2011年,江苏城镇化率由14.8%提升至61.9%,平均每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目前,江苏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江苏的城镇化已经从量的积累阶段迈入质的飞跃阶段.江苏不仅要实现大中小城镇的相互协调、互动并进,以求城镇体系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提高,而且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城乡要素流转打通渠道.首先,认真搞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让农民工更多地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市民化,切实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其次,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切实保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第三,努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二)以企业创新为中心加快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建设.最近几年,在江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空前高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重大科研成果、新产品产值等创新指标在统计上明显提升,但总体来看,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创新不足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主要原因在于创新政策仍由政府部门主导,以供给侧的资金支持和国家、省厅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主,对扩大产业技术来源、降低技术初始投入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促进整个产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此次会议报告中特别提到创新中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其实质就是确立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对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当致力于培养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首先,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其次,大力建设以科技孵化器为主的创业载体,以公共技术平台为主的创新载体和以工业设计园为主的创意载体,多层次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第三,通过创新扶持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为依托、人才为核心、金融为支撑的官产学研金五元推动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三)以企业转型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首先,通过能源、环保、安全、卫生、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并严格监管,促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其次,通过制度变革疏解企业转型中的转换成本,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需要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和新产品市场化来实现新旧产业更替.在更替过程中,消费模式、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体制政策都面临转变,会产生企业难以负担的转换成本.江苏政府需要通过提供融资扶持、贷款担保、财政激励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第三,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增添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与动力.小微企业是孕育技术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江苏亟需建立银行、工商联、担保机构和小微企业联动的新型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商圈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等领域,积极探索通过批发贷款方式合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