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边疆有哪些奇迹,还有哪些出名的人 (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7 14:01:47
建设边疆有哪些奇迹,还有哪些出名的人 (急用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地区,一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战斗、正在朝气蓬勃地进行着. 乌梁素海,方圆数百里,象一弯新月,斜躺在黄河后套平原东部.虽然从清朝开始,人们就在这里开辟沟渠,引黄灌溉,但直到解放前,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解放后,国家就在这里投资建设,但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十里不见人烟的荒芜面貌. 一九六八年冬,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一九六九年春,一批久经考验的人民解放军干部,率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知识青年,来到这里,开发祖国边疆.很短的时间里,军垦战士们就布满乌梁素海四周,开始向大自然进军. 两年多来,这支生产建设部队全面发展农、工、林、牧、副、渔各业:垦种了近万亩土地,建立了一批工厂,栽植了上万棵树木,捕捉了三百八十多万斤鲜鱼,收获了七千六百多万斤蒲、苇. 建设乌梁素海的一代新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刻苦地改造主观世界,茁壮成长.两年来,这支部队已有二十八人加入了共产党,三百九十二人参加了共青团,二十六人提升为连职干部.一九七○年,评出五好战士一千五百四十九人.经过劳动锻炼,广大军垦战士热情高,干劲大,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们满怀豪情地说:誓将北国变绿洲,定叫荒原展新容;血汗洒向荆棘处,双手建设新边疆! 坚持战斗,抓好粮食 开发乌梁素海的战士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在这里生产出粮食来.他们清醒地知道,这是关系到能不能在边疆站稳脚跟,生根、开花、结果的大事. 乌梁素海周围,长期受黄河河水渗透,土地严重碱化.军垦战士刚来这里,白茫茫一片大碱滩,草不生,树不长.有时刮起“黄毛风”,天昏地暗,不辨南北.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气候,使大家不由得想一想:这里能不能种地?思想上怎样扎根? 深夜,部队党委成员铺开地图,对这个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乌梁素海纳乌加河和长济渠、民复渠等灌渠的尾水,周围数十万亩土地,都是淤积土层,只要治服碱害,肯定可以长出粮食;水面相当一个半北京密云水库,水产非常丰富,可以发展副业.关键是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知识青年,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用思想的革命化,推动生产的大发展. 为了摸清水文、土质情况,二连党支部书记、连长郝满元,背一壶水,揣两个馍,起早贪黑,查看了方圆几十里的碱滩,访问了一批当地住户.贫下中牧告诉他,蒙语乌梁素,意思是红柳滩,从前这里是很好的农田,后来黄河涨水,注入这片低洼地,才成了现在的“海”.几年前,他们从外地迁进来,开荒种植,糜子、土豆,长得很不错.只是没有力量治碱,碱重时不得不经常搬家.贫下中牧的介绍,给郝满元同志增添了信心. 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他选定一个叫小泉子的地方,搭起临时席棚,架上一口大锅,率领一批军垦战士开荒种地,艰苦创业.第一年,连队在碱滩上开出八百亩土地.试种二百亩糜子,平均亩产三百斤;八十亩土豆,亩产一千五百斤. 第二年,他们试种麦子.四月初,麦苗刚露头,下了几天“卡脖雨”.土地翻浆,白碱一下把麦苗烧死了.虽然经过抢救,秋收时还是减了产,有的地块颗粒不收.这里能不能种地?有人又动摇了. 党支部集中班排骨干,进行思想整风.“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大家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大部分麦子烧死了,有一部分却长得很好,秆壮穗长,颗粒饱满.这活着的麦子,就是希望,就是方向. 党支部运用这个活的事例告诉知识青年: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要有一个斗争过程.地,能不能长粮食,要看人有没有战天斗地的决心,有没有反复实验的科学态度. 许多知识青年走出学校,离开城市的时候,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开发边疆的艰巨性认识不够.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学习,他们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豪迈的革命激情,变成扎扎实实的革命行动.为了开发和建设祖国的边疆,他们决心进行长期、艰苦的战斗. 去冬今春,他们在“改造盐碱荒滩,建设军垦大寨”的口号鼓舞下,白天战风沙,晚上举马灯,奋战二十多个昼夜,挖了一条半人多深、两米多宽、两千四百米长的灌溉渠,还筑起两道大坝,既能引黄浇地,又能冲碱入海.今年,二连耕作面积扩大到一千五百亩,种上了小麦、糜子、玉米、黄豆.如今长势良好,丰收可望. 八连的女知识青年,去年在海边烂泥塘种的水稻,有的单产达到三百斤;西红柿、元白菜、青萝卜和西瓜、甜瓜,也获得好收成.今年,她们进一步扩大水稻和蔬菜面积,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将乌梁素海建成北国的“鱼米之乡”.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工业 生产建设部队的领导机关,一开始就认识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发展工业,以工补农,互相促进,才能迅速改变当地落后面貌. 这里的工业基础,过去非常薄弱.方圆几百里的地区,除了一个小型发电厂外,再没有一个烟囱,一间厂房.两年来,生产建设部队已经建立了一批工厂.在乌梁素海附近,有“五·七”化学纤维厂的浆粕车间和造纸厂.它们都是用乌梁素海的蒲苇作原料.化学纤维厂用百分之七十的芦苇,百分之三十的棉花,制成混纺棉布.造纸厂制成的高级纸张,可以印制革命宝书.他们还用蒲叶织成鱼包、坐垫,用蒲棒制成枕心,用蒲根编成提篮,供应市场,有的可供出口.去年,有的连队全年工副业收入达三十多万元,经费自给有余. 抢割蒲苇,是一场紧张的战斗,需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第一年,他们没有收割经验,队伍带到冰封的海面上,简单分组,各干各的,一下都隐没在苇林中,失去统一指挥,收获不大.第二年割苇前,部队党委认真总结了上一年的教训,发动群众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提出在割苇战斗中,自觉地培养组织纪律性.党委成员深入第一线,在一连开了现场会.一连领导干部坚持跟班作业,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中.全连划一片打一片,情绪高昂,进展很快,割苇指标直线上升. 在一连经验的推动下,百里冰海成了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战场.一队队军垦战士,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天天步行三十多里地不喊苦.有的人手指头割破出血,破开苇管,取出苇膜,沾在伤口上,继续战斗.带来的馍馍冻成硬块,一啃,露出两个白点,吃了更觉香甜.他们把多割一捆苇子,看成是为革命多作一分贡献,改造世界观多了一分成绩.大家抢挑重担,三十多天割了六千万斤,比上一年猛增三倍,为国家创造了一百二十万元的财富. 经过两个冬天的割苇锻炼,广大知识青年的思想有了显著的变化.开始抢割蒲苇时,他们听说一斤苇子二分钱,割起来不爱惜.经过连续两个冬天的劳动实践,他们深深感到苇子虽小,从收割、运输到制成纸、布,确实不容易,特别想到苇纸能印制革命宝书,自己的担子实在重大!感情起了变化,组织、纪律性提高了.一次,十五班战士拖着两千多斤芦苇,从冰海上往回运,冰拖子突然陷入冰窟窿中.在这危急关头,班长陈四佐朗诵毛主席语录:“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带领战士跳进冰水里,将苇子全部抢到岸上.大家的衣服变成冰甲,可是谁也不叫苦,乐呵呵地唱起革命样板戏:“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生产建设部队党委坚决贯彻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带领知识青年全面开发乌梁素海,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这里盛产黄河鲤鱼,大的一条有十多斤重.两年来,他们捕捞三百八十多万斤鲜鱼,供应各地. 这里有大量水草.他们用来作无粮中曲发酵饲料,自养生猪.现在,平均四个人养一头猪. 这里有大片草原.他们利用自然牧场,饲养了两万四千五百多只牛羊. 这里春、夏、秋三个季节,是水上动物园,几十种飞禽水鸟,到海里栖身觅食.他们猎取天鹅和野禽,制成名贵熟食. 乌梁素海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乌梁素海的军垦战士,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不断地探索乌梁素海,改造乌梁素海. 渔业排里,有年轻的军垦战士,有从白洋淀来的老雁翎队员.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根据乌梁素海水浅、草多、芦苇深的特点,经过多次试验,采用扎箔捕鱼的新技术,改变了撒网拉鱼的老方法.一个箔旋,一天能捞一千多斤鱼,最多时达三千斤. 许多连队组成农业科研小组,一边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一边进行科学试验.他们在碱滩上刨树坑,搬走碱土,运来好土,种植苹果树、梨树和白杨树;他们凿洞打井,用地下水浇灌花生和向日葵;他们砌窑烧砖,在荒原上盖起一排排新房. 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广大知识青年深深体会到,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实践,威力无穷.最近,建设乌梁素海地区的军垦连队,正在进行第三个年头的四好初评,全面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斗骄破满,进一步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武装自己,决心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