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定命运观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3:00:25
美国天定命运观是什么
天定命运论(Manifest Destiny)是惯用措词,表达美国凭借天命,对外扩张,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昭昭天命最初为十九世纪时的政治警句(catch phrase),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辞,意义通常等于美国横贯北美洲,直达太平洋的领土扩张.
天定命运一直是笼统的观念而非一个特定的政策.如果再加上领土扩张主义,此词也包含美国卓异主义、罗马式国家主义、与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越性等信念.许多白人在论说天定命运时专注于最初的美式扩张主义,其他人则认为该词表达拓展疆域为美国对这个世界的‘使命’,其使命的内容在不同的年代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恩斯特李图弗森(Ernest Lee Tuveson)总结这些各式各样的可能意义,写道:“天定命运”一词内涵括广阔繁复的观念、政策、与作法.彼此间既无预期般的兼容,出处也各自不同.’
‘天定命运’一词最初由1840年代杰克森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传兼并今日的美西地区(奥勒冈属地、兼并德州、与墨西哥割让).该词于1890年代复由共和党支持者用以在理论上作为美国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务的理由.昭昭天命曾是政治人物的惯用语,但许多评论员相信,其观念在廿世纪持续影响美国政治观.
本条目并非美国领土扩充史,或拓荒者西向垦殖美国边疆的故事.昭昭天命是对西向扩充运动的一种辩解或理由;又或者是一种促发其进程的意识型态或学说.本条目为昭昭天命此一观念之沿革,及其对美国对外扩张之影响.
词语的起源
这个用以表彰显而易见(或无可否认)的命运之词句由纽约市记者约翰·欧苏利文(John L.O'Sullivan)于其‘民主评论’(Democratic Review)杂志1845年七—八月号刊杜撰而出.在一篇名为"‘兼并’(Annexation)"的文章中,欧苏利文呼吁美国将德克萨斯共和国并入联邦,他写道:‘吾等尽取神赐之洲以纳年年倍增之万民自由发展之昭昭天命.’(原文:"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the continent allotted by Providence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our yearly multiplying millions.")论战之后不久,兼并德州成真,但欧苏利文首次写出的‘昭昭天命’一词并未引人注意.
欧苏利文之第二次使用此词则变得极富影响力.他于1845年12月27日在其‘纽约晨报’论及与大英帝国在奥勒冈国持续不断的边界纠纷.欧苏利文论断美国有权主张索求‘奥勒冈全境’:
而该主张乃据吾等昭昭天命之义,尽取并支配神赐之洲以大行托付于我之自由权利与联邦自治.
(原文:And that claim is by the right of 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and to possess the whole of the continent which Providence has given 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experiment of liberty and federated self-government entrusted to us.)
也就是说,欧苏利文相信上帝(神赐之洲,Divine Providence)赋予美国广布共和民主遍及北美洲之使命(大行自由权利,"the great experiment of liberty").对欧苏利文来说,既然大英帝国不会利用奥勒冈以广布民主,不列颠对这块土地的权利主张可以忽视.欧苏利文认为昭昭天命为道德观念(天条,"higher law"),足以盖过一切顾虑,包含国际法与国际协定.
欧苏利文原来对昭昭天命的构想并非强取豪夺以扩充领土.他相信美式民主的拓展势不可当,会随著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迁移各处而出现而无需涉及军事行为.欧苏利文不赞同于1846年爆发的美墨战争,然而他相信战争的结果将惠及双方.
欧苏利文并未始创昭昭天命的概念;其措词虽为此一于1840年代颇得人心的情怀提供有力的称号,其概念自身并非新创.且欧苏利文虽为鼓吹此种思想的先锋之一,其他许多作者曾使用不同的词句来描述同一概念.美国报业于1840年代的成长,尤其是煽动性的八卦报刊(penny press),是昭昭天命等概念广为散播的重要因素.
当时欧苏利文自己并不晓得自己创造出了新的警句.此词由辉格党引用以反对执政的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总统后,广为流传.1846年1月3日,罗伯查尔斯·温梭普(Robert Charles Winthrop)众议员于众议院内嘲弄这个观念,他说道:‘我想,除了全洋基国以外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容许散播昭昭天命之义.’对于昭昭天命的拥护者们引用‘神赐之洲’来为基于俗世利益的作法辩护,温梭普是众多的批评者中的首位.
民主党不顾这些批评而接受该警句.它迅速流行,其出于欧苏利文杜撰一事终为人所遗忘.欧苏利文于1895年默默无闻地撒手人寰,约当其警句为人复用之时.直至1927年,方有历史学家确定此一警句出自欧苏利文之手.
天定命运一直是笼统的观念而非一个特定的政策.如果再加上领土扩张主义,此词也包含美国卓异主义、罗马式国家主义、与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越性等信念.许多白人在论说天定命运时专注于最初的美式扩张主义,其他人则认为该词表达拓展疆域为美国对这个世界的‘使命’,其使命的内容在不同的年代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恩斯特李图弗森(Ernest Lee Tuveson)总结这些各式各样的可能意义,写道:“天定命运”一词内涵括广阔繁复的观念、政策、与作法.彼此间既无预期般的兼容,出处也各自不同.’
‘天定命运’一词最初由1840年代杰克森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传兼并今日的美西地区(奥勒冈属地、兼并德州、与墨西哥割让).该词于1890年代复由共和党支持者用以在理论上作为美国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务的理由.昭昭天命曾是政治人物的惯用语,但许多评论员相信,其观念在廿世纪持续影响美国政治观.
本条目并非美国领土扩充史,或拓荒者西向垦殖美国边疆的故事.昭昭天命是对西向扩充运动的一种辩解或理由;又或者是一种促发其进程的意识型态或学说.本条目为昭昭天命此一观念之沿革,及其对美国对外扩张之影响.
词语的起源
这个用以表彰显而易见(或无可否认)的命运之词句由纽约市记者约翰·欧苏利文(John L.O'Sullivan)于其‘民主评论’(Democratic Review)杂志1845年七—八月号刊杜撰而出.在一篇名为"‘兼并’(Annexation)"的文章中,欧苏利文呼吁美国将德克萨斯共和国并入联邦,他写道:‘吾等尽取神赐之洲以纳年年倍增之万民自由发展之昭昭天命.’(原文:"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the continent allotted by Providence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our yearly multiplying millions.")论战之后不久,兼并德州成真,但欧苏利文首次写出的‘昭昭天命’一词并未引人注意.
欧苏利文之第二次使用此词则变得极富影响力.他于1845年12月27日在其‘纽约晨报’论及与大英帝国在奥勒冈国持续不断的边界纠纷.欧苏利文论断美国有权主张索求‘奥勒冈全境’:
而该主张乃据吾等昭昭天命之义,尽取并支配神赐之洲以大行托付于我之自由权利与联邦自治.
(原文:And that claim is by the right of 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and to possess the whole of the continent which Providence has given 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experiment of liberty and federated self-government entrusted to us.)
也就是说,欧苏利文相信上帝(神赐之洲,Divine Providence)赋予美国广布共和民主遍及北美洲之使命(大行自由权利,"the great experiment of liberty").对欧苏利文来说,既然大英帝国不会利用奥勒冈以广布民主,不列颠对这块土地的权利主张可以忽视.欧苏利文认为昭昭天命为道德观念(天条,"higher law"),足以盖过一切顾虑,包含国际法与国际协定.
欧苏利文原来对昭昭天命的构想并非强取豪夺以扩充领土.他相信美式民主的拓展势不可当,会随著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迁移各处而出现而无需涉及军事行为.欧苏利文不赞同于1846年爆发的美墨战争,然而他相信战争的结果将惠及双方.
欧苏利文并未始创昭昭天命的概念;其措词虽为此一于1840年代颇得人心的情怀提供有力的称号,其概念自身并非新创.且欧苏利文虽为鼓吹此种思想的先锋之一,其他许多作者曾使用不同的词句来描述同一概念.美国报业于1840年代的成长,尤其是煽动性的八卦报刊(penny press),是昭昭天命等概念广为散播的重要因素.
当时欧苏利文自己并不晓得自己创造出了新的警句.此词由辉格党引用以反对执政的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总统后,广为流传.1846年1月3日,罗伯查尔斯·温梭普(Robert Charles Winthrop)众议员于众议院内嘲弄这个观念,他说道:‘我想,除了全洋基国以外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容许散播昭昭天命之义.’对于昭昭天命的拥护者们引用‘神赐之洲’来为基于俗世利益的作法辩护,温梭普是众多的批评者中的首位.
民主党不顾这些批评而接受该警句.它迅速流行,其出于欧苏利文杜撰一事终为人所遗忘.欧苏利文于1895年默默无闻地撒手人寰,约当其警句为人复用之时.直至1927年,方有历史学家确定此一警句出自欧苏利文之手.